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训练”与“服从”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训练”与“服从”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是一项关于孩子的“可能”的事业。好教育,就是创生出更多的发展可能;坏教育,就是掐灭原本的种种可能。

回观当下教育,针对孩子的一个个要求、一条条禁令、一场场活动、一张张试卷,很多就是希望通过机械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服从,学会看成人脸色行事。有的专家还引用康德所主张的“训练”和“服从”,来论述其合理性。但深入康德教育的精髓,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教育中所讲的“训练”和“服从”与康德所强调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康德论教育》中,康德认为人的幼儿期与动物相比显得相当长,人与动物相比其生活相当之复杂,但是人出生后又是不知道独立生活的,因此没有保育、训练、教养以及培植人就无法生长,“人只能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保育是为防止出现伤害,因为幼儿不懂得怎样生活,会因为他们的妄行伤害了自己;训练是为了使人成人,因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需要理性。

康德所强调的“训练是为了将儿童的动物性变成人性”,实质是为了约束儿童无法无天的行为。在他看来,人的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通过成人的教化慢慢发展的,教育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他认为动作训练是为了“防止人从人文堕落到野兽冲动的深渊”,使人“置于人类的法律之下”,因为人本来就有强烈的自由意识,但失控的自由会使人“不顾一切的唯自由是求”而任意妄为,“未经训练的人会很容易变幻无常”,一个人如果自幼一意孤行,毫无顾忌,长大后自然会无法无天。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明白,一个人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是要受到一定约束的。一个人自小就当懂规矩,按规律行事,同时还应当明确自己应有的义务。

在谈及儿童的品格训练时康德强调这样三点:服从、诚实与合群。在他看来,幼小的儿童首先要教导的就是听话。也许我们会问,这是否就是压抑个性、限制自由?

他在谈及道德陶冶时说:“要形成儿童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提醒他们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安排、一定的规则;而且必须坚持这些条理和规则。”比如儿童吃饭和睡眠的问题,就应当有一定规范。我想这在独生子女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该吃的时候就要吃,该睡的时候就得睡,决不能放纵。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更多的是采取迁就的方式对待。所以我们孩子的生活往往没有规律。

康德批评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守规矩的人的偏见,他认为我们对那些有规律的人的“刻板”“迂腐”的批评是不合理的。“每件事都按时做,每个行动有固定的时刻”,虽然看似“迂腐”,但从一个人的长远来看“却有助于品格的形成”。

“人天好自由,就必须摒除野性”,他主张训练的目的是使人向善,“向善必须为每一个人所承认,同时也是每个人的目的”。一个幼年被忽略了训练的人,长大了必然粗鲁与无理。改善人性在于良好的教育,“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使人性完美”,“提高人的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进而看到美好的前途与希望。

康德所主张的“训练”与“服从”其实就是提醒成人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们不可以只将教育视为幻想和美梦,也不应该畏惧教育的复杂性,而应从人的发展出发,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做出努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学会思想,弄明白人在更多的时候必须按照规则行事,而不能随心所欲,随意行动。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心存人的观念、人的尊严来教导儿童。所谓人的立场,首先要求我们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生活的人才行。

我的理解,康德所说的“服从”跟我们教育中的“听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是听话式教育,教人盲目服从,而失去了理性的辨别能力。康德的服从概念,应该是基于理性判断的服从,而不是盲从。也就是对规则的合理性的判断和敬畏,而不是服从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