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语言交流在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语言交流在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言是感情交流的工具,在icu这特定环境中,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引起暂时失声,导致语言交流障碍,护患沟通只能通过非语言交流进行。对机械通气患者恰当使用非语言交流,能改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 机械通气 护理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急救与危重病患者抢救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抢救了许多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患者的生命,但是它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使用呼吸机患者易出现语言沟通障碍,可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思念亲人或疾病折磨无法表达,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自行拔管、拒绝治疗等严重后果[1]。我科于2008年起对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非语言交流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使用各种仪器所导致的身体损害,再之“与世隔绝”的环境,心理反应强烈而且复杂。护士应在工作中运用多种非语言交流的方式。

2.非语言交流的形式

2.1护士的仪表、仪容[2] 端庄稳重的仪表气质是非语言交流的首因效应。护士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及整洁的服饰可以留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患者更多的信赖与配合。这样患者才愿意与护士交流,倾吐其内心的感受。

2.2微笑服务 脸部表情是“心灵的镜子”,是非语言性沟通中最敏感的信息。患者及家属出于种种原因对医护人员的非语言沟通十分敏感。例如当患者不能正确理解医护人员复杂的医学术语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以此作为了解情况的有效办法。因此,护士面带微笑的服务最容易得到患者的好感与信任,合理运用微笑服务,有利于患者康复。

2.3目光 目光在人际交往中是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不同的眼神、注视的时间、注视的部位、视线的方向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适当应用眼神,稳定患者情绪,增加安全感。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护士可以通过眼神表示同情、关注、安慰,使患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通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发现自己张口说话没有声音时,都表现出紧张、恐惧的心理,他们询问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惊恐和无助,此时护士应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为患者拉拉被子,拍拍手,并予以解释,告之失语是暂时的,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渐渐平静下来,接受暂时失语的现状。

2.4规范化手势语 可以通过长期的规范化手势训练,鼓励患者以手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比如:竖起大拇指表示大便,竖小拇指表示小便,食指指向嘴巴表示想喝水,指向喉咙表示有痰,拍拍腹部表示需要进食,点头是摇头否,嘴角紧闭表示生气、微笑表示舒适无疼痛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深入了解患者的需要,使患者的身心需求得到了及时的满足。

2.5恰当掌握触摸效应 触摸是一种普遍运用的非语言形式,在疾病治疗和护理中起着特别的作用。皮肤接触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皮肤接触可作用于精神神经系统,如为病人按摩、翻身、擦身,不仅可使病人舒适、放松,还能使病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或安全感。机械通气病人,虽然插管前做了健康宣教,但病人仍然两眼紧闭,心里紧张不安、躁动,此时,护士应轻轻安慰,并抚触病人额头或握病人的手,可使病人得到很大慰藉。

2.6简单的文字、图片卡 护士根据患者的情况,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民族等采取不同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手能活动的患者,可以提供纸笔或可以手写的写字板,让患者把自己的需求写下。对于不能写字的患者,我们可以将一些常出现的问题制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者摇头表示确认或者否定。

3.小结

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是一个痛苦的治疗过程,拍背、吸痰等操作可引起强烈的窒息感,加之多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噪音、光线干扰等因素刺激,可以引发各种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这些患者由于不能发音说话或者是听不懂别人说话,无法用语言准确及时地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生理需要、心理感受等。非语言交流是一种近距离交流,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又可以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因此非语言交流对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尤其重要。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充分运用非语言交流,良好恰当的非语言交流有利于护患交流,培养护患情感,密切护患关系,有助于开展各种护理活动,提高护理质量。反之,不良的非语言刺激,可使患者猜疑、恐惧和担心,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或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不利于开展护理活动,故护士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能用、善用非语言交流技巧。

参考文献

[1]宋芝芳.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非语言交流[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B版:233.

[2]雷有华.常见非语言沟通的形式及意义[J].家庭护士,2007,5(3B):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