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龙江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
(一)语言文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不一定有文字,独龙族的语言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文字产生的时间比较短。独龙族历史上是没有文字的,以前都是采取刻木结绳记事和口头传递信息。
(二)民间艺术
1.民间音乐。独龙族的民间歌曲和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叙事歌、习俗歌、山歌小调、劳动歌、祭祀歌、儿歌等。这些曲调有的自由流畅,旋律优美,有的则较为规整,节奏鲜明。
2.民间舞蹈。族人在遇到高兴的事时喜欢用唱歌跳舞来表达,其中“剽牛舞”是年节里最隆重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到过节做祭祀,大家都会围着牛跳剽牛舞,然后将牛肉均匀分块,乞求来年五谷丰收和平安。
3.独龙毯工艺。独龙毯也叫彩虹毯,由手工编织而成,原材料为麻,一般有红黄黑白四中颜色条纹。现在独龙毯除了当衣被之外,还可用作装饰品放在家中,颜色十分鲜艳。
4.藤蔑桥技艺。藤篾桥是独龙族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钢索上用铁丝或者藤篾编织成网络形状,上面垫着20厘米宽的木板也就是脚踏板。
(三)传统习俗
1.饮食习惯。由于独龙江全年气候湿润,降水量很大,不适宜果树生长,蔬菜瓜果都很少,主食比较简单,一般有土豆、苦荞粑粑、白薯、玉米、豆子、青稞等,解放后又增加了大米为主食。
2.文面习俗。文面是独龙族妇女的古老习俗,但不属于强制文面,而是女孩到了十二三岁时自愿者都可以进行文面。独龙族没有职业性的文面师,只要有一定的文刺经验的女性都可以给别人文面,一般文面手术多进行在冬季,气温比较低,有利于受文者术后的休息和伤口愈合。其文面的说法各说纷纭,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解放后,独龙族妇女中已没有人再文面,妇女文面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3.剽牛祭天。剽牛用的独龙牛一般是乡里或村里买来或是富人家提供的,前来做客的人先用歌神赞颂主人的美德,祝福其家人前程灿烂幸福。
4.祭祀习俗。独龙族民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的祭祀文化,原始的祭祀文化尚有不少留在民间。独龙族居住地交通闭塞,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一些自然现实无法完全认知,怀着对神灵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灵,希望在他们虔诚的膜拜后可以风调雨顺、消灾纳福。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独龙江位于滇西北旅游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西边,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93,植物立体分布类型明显,动植物保存完好。独龙江流域是热带亚洲成分,由于纬度的差异,南边温热,北边凉爽,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基础。
三、独龙族区域发展旅游的限制因素
(一)基础设施的滞后性
独龙江乡的隧道虽然已经开通,可以缓解其对外交流不便的限制所带的压力,但是交通条件仍是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的最大因素,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弱,路窄弯道多,车辆都是绕山前行,加大了游客的进入成本。目前,因为道路交通问题,仍有部分错落不通电,饮水困难,没有医疗、金融、电信机构,这些问题都尚待解决。
(二)经济支撑脆弱
其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独龙江乡仍然是云南省最穷困的地区之一。最基本的日常用品都不能自给自足,更加无法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旅游环境容量有限和其脆弱性
旅游开发对独龙江的植被影响较大,容易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无法大面积的开发,从而导致旅游环境容量十分有限。
四、促进独龙族旅游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基础性建设
景观路边的标识牌需要标示清楚确切的地理位置,给予清晰的解释说明,主要包括入口、出口、指引标志、欢迎标志、警告标志和禁止标志,这些标识牌可采用木质材料或者石块,增进坏境和解说的协调性,同r,应更多的借鉴现代旅游发展的规划来进一步使当地的旅游业成为更加现代化的服务型行业。
(二)引进人才
提供好的条件和政策吸引外来人才,以此保障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对独龙江区域的旅游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旅游开发意识。也可把部分区域以私人承包的形式承包给个体户来经营,引进外来投资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方面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客源市场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视、书籍、网站等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独龙江的旅游开发,加大独龙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要落实素质和形象两手抓的发展观,在世人眼中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使独龙江旅游深入人心,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光,从而拓宽客源市场。广泛开展独龙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旅游者,管理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始终把生态系统和旅游资源保护放在首要地位,使整个独龙江乡的旅游发展之路顺着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前行。
(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我们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要增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从而有效促进独龙族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