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谈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谈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阐明“何谓心本教育”和“为何要倡导心本教育”两个基本问题;论述心本教育思想的内涵;提出教育要以心为本、育人先育心的观点;提出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

〔关键词〕学校;倡导;心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3-0004-03

笔者于2010年6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了《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一文。文中阐明“何谓心本教育”和“为何要倡导心本教育”两个基本问题,并阐明“心本教育”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学生开展心品教育;二是以心为本、育人先育心的教育思想。由于篇幅的限制,文中仅以心育乃教育之母、“两元结构”与关系平等性、“共同愿景”与认知统一性、“以心为轴”与教育向心性、“从心开始”与教育基础性、“双重需要”与教育目的观等六个基本观点来阐述“心本教育思想”的内涵。文章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在此再继续陈述一些基本观点来作为心本教育思想的学理支撑。

一、再谈心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1. 心乃人之灵

(1)心乃人之灵,指人的任何欲望和行为都“由心而起”。人的本能欲望包含物欲、、贪欲(第一欲望);当进入人类社会,人的欲望又有了尊严欲望、自由欲望、人权欲望(第二欲望)。这样,人类就有了两个层面的欲望。人类对待欲望有两种方式,一是抑制方式,二是放纵方式。西欧文艺复兴以前,以抑制为主,以致于压制了人的尊严和自由;而文艺复兴以后,提倡了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人类的第二欲望得以逐渐实现;但同时,人的第一欲望也随之放纵:对自然,人类过分开发、掠夺资源、影响生态;对社会,过分竞争而出现垄断、剥削、贪污和侵占;对人类自身,性解放、性放纵等。而人本思想不加分析地笼统提倡“以人为本”,一方面是对人的第二欲望的尊重和解放,但另一方面却是对第一欲望的放纵和维护。倘若“以人的‘第一欲望’为本”进行教育,将对学生造成思想混乱和不良引导,将教育引进误区。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物欲、、贪欲”的膨胀现象,已经到了损害社会风气的地步,足以说明人本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2)心乃人之灵,指心乃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器,心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心本思想强调“心”对人的作用,强调心品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以心为本,使人的心性修善、心态平和、心灵和谐、心品良好,才能抑制好人的第一欲望并把握好人的第二欲望。人的“心性、心神、心态、心情、心怀”等心品状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心”和谐、常态,人的情绪才乐观,烦恼才减少,人际才良好,生活才幸福,事业才发展。所以说“心”是人的内部世界的调节器与认识外部世界的感应器。

2.“并重发展”与心本人才观

“并重发展”是指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品素质等必须并重发展。对学校教育来说,是指教育必须是德育、心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并重发展,不能偏倚。但当下,由于升学、高考的导向,基础教育则偏重智育而轻视其他诸育,尤其忽视心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

心本人才观是“以心品为本位”的教育人才观,体现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心本人才观认为:人的事业发展,单靠知识、文化等智力因素是不够的,还要靠勇气、毅力、心态、心品等非智力因素。心本人才观强调心品对人才的作用,主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心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未来的竞争不仅仅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靠心品素质的竞争,未来社会对人的心品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肯定地说,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心本教育强调:心品是人才的关键,是人才的重要构成部分;心育是教育的基础,争天下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争天下必先育人,育人必先育心。

3.“知明行正”与心本感悟观

“知明行正”指认知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人的认知明了、正了,行为就正确;人的认知懵了、错了,其行为就偏差;人的认知悟了、变了,其行为就改变。心本教育认为,通过对学生的心品教育,提高心品素质和心理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正确感悟和认识,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表现。

心本感悟观是指人的心品优劣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水平、感悟状况的观点。人的认知受外界事物复杂性的影响,也受主观的心品、心态的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不同程度和质的区分,也就有对事物的悟道之分:人对某一事物认知正确,则产生积极心理、激发积极性,人就明理、就有良好行为――称之为“明悟”;人对某一事物认知偏差,则产生消极心理,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出现问题――称之为“错悟”;人对某一事物认知不解、不析、不明,人就产生情绪问题――称之为“混悟”;人对某一事物认知不敏感,没有反应,行为糊里糊涂――称之为“沌悟”;人对某一事物认知改变,则行为发生改变――称之为“顿悟”。由于人的心品影响人的正确认知和行为,则开展心品教育就具有重要意义。

4.“两极无痛”与心本德育观

首先要弄清楚:德育本质是什么?德育标准是什么?德育过程是什么?德育本质就是教育人、改造人、约束人的第一欲望,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否则就不是德育。德育是以社会道德规范为衡量标准,而道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需要”而不是以“个体需要”来制定的,否则德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人、改造人、约束人的第一欲望的过程。因为人性是顽固的,因而德育过程是艰辛的;也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因而被教育、被改造的过程,人是难受的、痛苦的,会产生心理抵触和心理问题。

其次,所谓“两极无痛”:“一极”指未被改造的人性――“原本人性”,“另一极”指德育的最高目标――“社本人性”。理论上说,处于“原本人性”和“社本人性”两极的人是没有痛苦的,只有处于“两极”之间的德育过程中的人,才会产生心理痛苦的感觉。这就是“两极无痛”原理[1]。

其三,心本德育观的含义:(1)德育的理论前提是人性需要社会化、需要改造,必须承认德育的必要性,承认人性的顽固性,承认德育过程的艰巨性;(2)人是有意识的,必须承认德育过程中被改造是痛苦的,且会产生抵触和心理问题;(3)心品是道德的基础,必须通过心品教育,提高个体心品素质,使之自觉地调节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德育改造。然而,人本德育观主张个性化德育、人性化德育,实在难以理解:如果人性是善的,就不必要德育改造,则德育和人性化德育都不需要;如果人性是恶的,则如何“人性化德育”?难道德育不要改造人性恶的一面,那就不需要德育了。因此,个性化德育、人性化德育的提法都是不科学的。

5.“积极心理”与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指具有阳光、阳气、向尚、向上、乐观、乐群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人的积极心理有助于人对世界本质、人生本质、生命本质、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心态和构筑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态度,有利于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感受的总体的概括;后者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和评价。从这一意义上说,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作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

“积极心理”与主观幸福感是心本教育思想的精义。积极心理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产生。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物质生活充裕,但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很激烈。面对现代社会,不同心态的人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有的人认为是财富与金钱,有的人则认为是快乐和幸福。心本教育认为,加强心品教育,促进人的积极心理和主观幸福感,使人正确认识生活、对待人生、适应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6.“阳光心灵”与未来发展观

“阳光心灵”与未来发展观,既是一种人才发展观又是一种心品教育行为。“阳光心灵”指人乐观、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指人的个性、气质、心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因素达到正常、良好的状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常会碰到各种困难、挫折,会遇到失败、逆境。具有阳光心灵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和逆境,能够用自信、勇气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用意志、毅力去迎接未来发展,哪怕最后失败,也能乐观面对生活。

未来发展观是对人的未来发展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心本教育认为: “阳光心灵”是人的精神面貌,是人对生活的内在动力,是人适应社会的心理条件,是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心本教育强调加强心品教育,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灵,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走向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生活和生命充满乐观、充满阳光。它有助于积极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为何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

学校为何要倡导“心本教育”,笔者在2010年6月发表的《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一文中论述了一些观点。这里,再从另一角度,继续表述一些观点:

(一)学校教育受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

1.社会转型期的因素

社会转型期有几个标志:一是社会改革开放,从保守走向改革、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现代。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全面的改革和深刻的变化。三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带来竞争、效益的同时,还带来所有制、分配方式的转变。

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富裕生活,但同时带来竞争压力、紧张生活和多元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不仅给人们带来“两个诱惑”(物质上诱惑、精神上诱惑),而且带来“三种社会心理”:竞争心理与无奈心理同在、攀比心理与浮躁心理交织、崇富心理与仇富心理并存,导致社会心理层面上出现复杂的心理特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特征,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渠道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出现诸多问题,如富二代儿童、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2.学生自身特点的原因

首先,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期。由于心理年龄特点、青春期特点的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很多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上的“两需要”(性心理需要、独立性需要)带来的角色行为上的“两矛盾”(青春期性心理需要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社会管束之间的矛盾),容易出现自我意识、逆反心理、青春期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其次,学生处于教育关键期。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外来务工家庭子女。这些学生处于教育关键期,但受到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不当等的影响,再加上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和社会压力的作用,容易出现个性极端、情绪波动、意志薄弱、行为偏激、自我中心等心理与行为现象。

3.学校教育管理的尴尬

在人本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个性特征明显:过分自我、过分自私、个性放纵、人性放任、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学生的“心”时常处于浮躁、娇气、骄横、放纵、脆弱的不和谐、不健康状态。在人本教育思想影响下,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宽松环境,缺乏改造和约束力度,学校出现“惧生”现象和尴尬:教师怕调皮的学生,不愿当班主任;体育教师不敢教单杠、双杠、游泳等项目内容;德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本,不敢严格教育要求学生;班主任不愿组织学生校外活动,因为学生难带;学校怕告状的家长,无论如何学校都要赔款……学校处于不作为的状况。

(二)心本教育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

1.心本教育能影响学生的心品素质

当前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校遇到的尴尬,是人本教育思想无法解决的,只有靠心本教育。心本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教育行为――心品教育。心本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积极心品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品素质。学校通过对学生实施心品教育,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和谐心理、阳光心灵,能化解人本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浮躁心理和个性特征,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不良个性表现;同时有利于学校和谐班级、和谐团队、和谐校园的建设。心品教育的作用是人本教育思想无法做到的。

2.学校教育要从“人本”走向“心本”

传统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以师为本”,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本教育思想批判传统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但在批判过程中矫枉过正,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狂、我行我素、行为失范,无视团队与法则。实践证明,人本教育思想存在许多缺陷[2],人本教育思想的某些理论和主张对学生造成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失效和无为;实践证明,人本教育思想无法从根本上全面化解当前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心本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以心为本、从心开始、育人先育心,既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品素质,又能化解人本教育思想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从“师本”走向“人本”再走向“心本”。

(稿件编号:110213001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吴舒蔓,吴发科.心理问题起因与“两级无痛”原理的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4).

[2]吴发科,任旭明.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