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探究学习方式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舞台,引导学生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学习;营造氛围;鼓励质疑;引导想象;合作交流;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32-01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必须加强有效指导,要有计划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体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舞台,引导学生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有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人的潜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民主化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过程中民主化更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积极创设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与想法。其次是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怀疑。第三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座位组合等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到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和知识的化身,而是与他们平等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才能使学习科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敢于探究

如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我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把学生平时喜欢玩的小汽车改制成一辆磁性小汽车。上课时,我兴奋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辆神奇的小汽车……"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想探个究竟,我不慌不忙地拿出一辆漂亮的小汽车放在讲台上,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小车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学生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我见准时机问:看到这里,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抢着说:这辆小汽车是怎样造出来的?这辆小汽车是用什么材料造的?怎样才能控制小汽车前进的方向?……我及时鼓励他们,这样就诱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

2.鼓励质疑,让学生乐于探究

新课程强调:"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路、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往住从疑问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我们要重视问题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质疑。

如在教学《鱼》一课,我将几条不同形状的金鱼和鲤鱼出示给学生并让学生玩一玩、看一看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问题。有的问"鱼为什么会生活在水中?""鱼为什么会游泳?",还有的问"鱼为什么会不停地喝水?""鱼身上为什么会有鱼鳞?"等许多有趣的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正是这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实践与创新就有了动力。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不懈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经历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引导想象, 让学生善于探究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对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他们勤于思考,喜欢探究,教师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做,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智力资源和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我启发学生想象要是不存在摩擦力,世界将成什么样子;在《生物的启示》一课,要求学生仿效教材中几种发明创造的思维模式构思一件小发明。在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当学生观察到:一块橡皮泥捏成团状会沉于水,捏成船形的浮于水面这一现象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了"橡皮泥变形了"、"水的浮力增大了"、"可能是橡皮泥变轻了"等各种假设,而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动,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寻找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而后通过操作实验,使学生懂得探究、善于探究。

4.合作交流,让学生自由探究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求同存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根的作用》一课,我采取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学生们如鱼得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小组汇报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组想到把带根植物放入有色水中,过一会儿看茎、叶、花上是否有颜色;有的组想到把一棵快枯萎的植物放入水中,看它生长情况会不会好转;有的组想到把两棵生长情况相同的植物,一棵带着根,另一棵不带有根,两棵植物同时放入水中,看哪棵先枯萎……这些实验方案,虽然有些不是很严密,但却是学生们合作交流、自由探究的结晶,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挖掘不完的资源,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科学素养。

5.拓展空间,让学生全面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活动。"一节科学课只能完成一个环节的探究活动,更多的探究活动有待于学生在课后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行。因此,在科学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要以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中不要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讲得明白无疑,也不要"一锤定音",而要留有"空白",存有"疑问",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生活,进行采访,搜集资料……

如教学《植物的茎》一课后,我把学生带到菜园里,让他们观察黄瓜、番薯、油菜等植物的茎的生长情况,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了各种不同茎的生长特点。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蚕宝宝,让他们在课外生活中去饲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扩展并应用到课外,应用新知识去判断事物,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去搞小发明、小创造。如学习了《磁铁》一课,引导学生发明磁铁玩具;学习《燃烧与空气》后,引导学生设计简易的灭火器等。我还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成立了种植小组、养殖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等,让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