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语文交互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数字化环境的语文交互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在现代技术理论关照下,通过“交互式学习”,依托信息技术,回归生本解读原点;基于网络平台,唤醒儿童生命内力;建构数字化课堂,追求有声有色有情意三个方面最终来夯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数字化;语文教学;信息;交互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92-02

说到“生长”,人们无一例外会想到树木蓬勃的景象,无论在旷野中,抑或清水边,甚至是在贫瘠的高原,它们或曼妙妩媚,或挺拔坚毅,却总是以自己的姿态站立着,努力生存并向上生长。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棵树的生长,需要时间、阳光、土壤等一切自然环境的关怀。教育也是一场“慢”的艺术,语文更是一种生长。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这无疑迎来了课程改革中一个最好的时代。在现代技术理论关照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这种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双向交流式学习方式顺势而生,这就是数字化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它的产生及推广,是社会发展所需,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夯实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关怀儿童,关乎“生长”。

一、依托信息技术,回归生本解读原点

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由于生活的环境差异,个体能力差异、发展程度差异等因素,具备的解读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在解读文本时,允许有个性化的理解,并且这一现象应当被教师重视及接纳。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应该是自发、自然的,外力给予的任何意义的解读都无法替代儿童对语言文字那种与生俱来的感应。他们在极其自如舒展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张力与魅力,而数字化的环境,更为儿童这种自在的“穿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解读文本从点到面,教材更“厚”了

技术存在的价值是服务于课堂,不应是遮蔽语文学习内核的那片“云彩”,现代化技术的切入运用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信息技术与语文活动有机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接受式、一读自明式、课文内容说明式的文本解读方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学生都会进行预习,一种是教师观主导的行为,由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就文本进行初读,尝试性地做一些练习;一种是学生自发的预习行为,虽然是来自他们本身所需,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无太大变化,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式过于单一。就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走向来看,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支撑对文本的理解。久而久之,这样的一种预习方式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还没走进课堂,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然寡淡。教师可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前,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和了解傣族的民风、文化,并对文中出现的有趣的字词“寻根问底”,使学生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增强对泼水节的浓厚兴趣。通过互联网资料的搜集,学生将一篇短短的文章读厚了,找到了文本的补白空间。他们了解了泼水节的由来,甚至能够一口气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们对泼水节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想法,还在素材库中找到了他们感兴趣但很陌生的声音素材,如像脚鼓点的声音,人们欢聚泼水的声音,龙舟比赛时热闹的呐喊声……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对资源进行选择和提炼,结合文本的语言文字发挥想象力。丰满的预习活动为学生热身,使课堂“翻转”,实现了“学习在课外,内化在课堂”。

2. 优化言语传递方式,思维更活了

信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环境的覆盖,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这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语言文字的传递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种方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品味文字,交流想法。据我在所执教班级的调研结果来看,在常态环境下,课前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学生占20%,课上主动并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并互动的学生占60%,其他学生存在的困惑除了自身积极性不够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空间不足,机会有限。在数字化环境下执教《广玉兰》第二课时,学生们都“有备而来”。课上,大家饶有兴致地进入了班级共有的QQ空间,戴上耳塞随机听两段朗读录音,并通过投票筛选,面向全班播放人气最高的两段。原来在课前,每一个学生都利用“PAPA”软件录制了属于自己的《广玉兰》,可以是朗读一段话,也可以是几句甚至一句话,配上自己喜欢的画面和音乐,并把它匿名发到空间里。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努力去猜这是谁,评价他读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又有了个性化的认知。数字化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课堂上的“惊喜”,他们兴致盎然,并有机会倾听更多的信息,与更多的人建立互动。

二、基于网络平台,唤醒儿童生命内力

叶澜教授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生命观”。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对生命充满敬畏、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儿童都有潜在的生命内力,也就是他们的“心”,这颗“心”的潜力是无限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关注儿童生长,不能忽略对他们生命内力的唤醒。语文给予的滋养,便是学生生命内力生长的食粮。

1. 合作探究,关注儿童自我建构

新课改提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小组合作是交互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符合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这种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将自主探究活动开展得更深入,促进生生互动、生生互补。开放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而数字化的环境,使组内分工更有效,更是打破了组间交流的壁垒。网络平台为不同空间的人们打造了“在一起”的互动氛围,也让身处同一个教室的学生更亲密。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瑰宝。文章结构十分规整,所以力求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和突破。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莫高窟的壁画时,学生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提供了一份“学习任务单”,其中包含了“听、读、说、写、思”等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先在组内达成共识,进而利用网络平台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进行展示,因为有技术的支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更多,在组间产生了观点的碰撞,摩擦出了智慧的火花。比如“任务单”上要求给段落划分层次并阐述理由,有的小组采用的是传统的划分方式,而有的小组则利用了“思维导图”,使其他小组成员对整个思考的过程都一目了然。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交流、探究,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2. 多元参照,实现儿童主动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在“大语文观”的观照下,教师应该给予适时的引领和点拨,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效的助燃剂。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呢?建立多元的参照系是根本。就教师立场而言,人们常常在思考到底基于什么构建的语文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完成教案?能展示教师个人的水平?如果只是基于这样的参照系来衡量,也就难免会使课堂教学落入形式主义的俗套了。好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学生本身为参照,关注他们的个性是否得以绽放,无论在情感或是技能上是否有所收获。

在这样一种愿望的引领下,课堂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一对一”形式的师生对话,而应该把关注的面铺开到全班,落实到每一位学习者身上,在课堂上实现全员参与互动。如执教《雷雨》一课,在指导朗读“越来越响、越来越亮”的过程中,学生在认真倾听后用自己手中的iPad为自己喜欢的一种朗读进行投票,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选出所谓读得最好的那一个,而是为学生提供了真正参与课堂并张扬个性的机会。学生的体验成为了“习得”的重要手段,在数字化环境的观照下,学习方式变得生动而多样。这样,变讲堂为学堂,建立“以生为本”的多元参照,会使“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加突出。同时,教师的行为不再“折腾”学生思维的欢愉度,能让学生做主动而有为的人。

三、建构数字化课堂,追求有声有色有情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情、义、形的集体。”这是对语文最精确的定义。语言文字本身是抽象的,但抽象的文字、隐含的情感又因其丰富的内涵而独具张力,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语文赋予课程以“情意”。它是不动的文字,却可以幻化为美妙的音律、生动的画面、奇趣的符号、斑斓的色彩。

1. 还原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主导的,从“积极语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内化到表达输出都离不开情境。除此之外,每一篇教材都不是孤单地独立存在的,它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语文课若只是“就教材而教”,对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不进行开掘,就失去了语文学科最本真的特质。还原情境,还学生一个敞亮的语文世界。仍以《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例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来寻求突破呢?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平板电脑打开谷歌3D高清地图,只见一片茫茫大漠,给人苍凉荒芜之感,随着画面的推进,切至莫高窟全景时,学生都发出了惊叹之声。为了让学生了解莫高窟浓厚的文化历史背景,教师在线为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课堂上顿时被浓浓的佛教文化气息所充盈,精美的画面、恢宏的气势都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结合自己之前对莫高窟的各种猜想,他们对莫高窟的由来和历代建设都有了立体而真实的了解。这一堂课,开启了学生探寻祖国历史文化的大门。

2. 评价反馈,拓宽提升空间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是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拓宽了平台。在E学习的平台上,教师执教了《走进烽火岁月》这篇课文,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四个模板,深入浅出地对二战期间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感悟。最后留给学生们一个作业:谈一谈你眼中的希特勒。学生们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阐述和交流,分别认为希特勒是战争狂人、两面人或艺术家。这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学生们为自己赞同的观点点赞,并在评论栏里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受束缚地畅所欲言,在表达中深刻又细致地剖析着人物形象。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美好的平台,让评价更及时和全面,打破了面对面互动的壁垒,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评价中生成了大量资源,它们从学生中来,又被学生更好地吸收了。

四、结束语

全球信息化给教育带来新的冲击,也让人们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对教育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调整。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对社会发展的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巨大的信息交流场合,不断变化的生活、工作方式等方面,成为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诱因。在信息化大环境中,语文课堂的交互式学习也迎来了理想的状态,借着这一股东风,助学生以一棵树的姿态向上生长,从而为他们早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洪华.谈基于学生良好身心发展的语文合作学习模式的建构[J].现代语文,2012(08).

[2]郝怀芳.语文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及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毛萍钰,许采娟.探析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路径依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4]黄华.我国知识教学面临的三大挑战与理论回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