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互动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互动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本文对“互动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分四个阶段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互动探究教学法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互动探究教学法”的三项特征

第一,互动探究教学法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认识成果填到学生脑子里,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能动者,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这种方法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正符合现代教学论。

第二,历史知识具有综合多样性的特征,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发展的千变万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史料,如历史遗址、遗迹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反映和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的史料,更为历史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独特的优势条件。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

第三,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敢于质疑和提问,有探索精神和初步的研究能力。互动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即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创设探究体验反思”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具体应用过程由创设情景――合作探究――引领点拨――反思交流四个环节构成。

1.创设情景

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虚拟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已是在这一时期中的历史人物,例如可以是科技工作者、商人、艺术家等等,要求是要符合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实际。具体做法为,先让学生看教科书,然后分别扮演角色,开展辩论和表演,教师只是穿插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2.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学习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搭建表演舞台,创设探究体验空间,引领探究方向,提供探究素材,留足探究时间。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参考资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未知,在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诱发疑问,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中进一步增强其探究心理和尝试探究行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扮演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在合作阶段,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3.引领点拨

在合作交流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上课时,应努力将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建议,由于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拔,把握好“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对思想上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反思交流

反思交流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升华。教师要在课程内容完成之后对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进行适当的反思。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可分为课内反思和课外反思两个方面。课内反思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再现、再思考,并能提出有价值、创新的问题以及独到的见解。课外反思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从亲身实践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从而使思想政治真正落实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杜威认为:“课程(教育的内容)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的所有经验。”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己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1世纪社会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调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和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个迫切任务,更是新时期对教师自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爱斌.探究-体验-合作――浅谈初中历史课程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2009.6.

[2]姜慧华.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师生互动生成模式的构建.江西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