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1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1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提高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认识,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10年3月至10月我科收治的51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婴幼儿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5~6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等。确诊后除常规给予抗病毒、对症及支持治疗外均又给予脱水剂降颅压、大剂量静点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等处理,治疗10~14天后均临床痊愈。结论 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其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近年来,在我国多省市有暴发流行,均有重症及死亡病例出现,已引起国内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2010年3月至10月我科收治的51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1例患儿中,男34例(66.7%),女17例(33.3%);年龄7月~8岁,≤3岁35例(68.6%),>3岁16例(31.4%);入院时病程1~8天;发病月份:3~4月3例(5.9%),5~6月31例(60.8%),7~8月10例(19.6%),9~10月7例(13.7%)。

1.2临床表现 皮疹51例,典型皮疹(手、足、口、臀部斑丘疹、疱疹)38例(74.5%),不典型皮疹(表现为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13例(25.5%);发热51例,均呈中高热,热程4~12天;精神差51例;嗜睡30例;呕吐42例;头痛6例;谵妄2例;易惊41例;肢体抖动38例;无力22例;迟缓性麻痹5例;惊厥1例;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各2例;血压增高39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1例;膝腱反射减弱6例;踝反射亢进1例;巴氏征阳性22例;一侧提睾反射减弱1例;眼底检查视神经水肿者2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33例(64.7%),降低1例(2.0%);血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3例(5.9%),谷草转氨酶升高10例(19.6%),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15例(29.4%),血糖及c反应蛋白升高各4例(各7.8%);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51例,白细胞计数(5~482)×106/l,其中升高41例(80.4%),潘氏实验阳性14例(27.5%),ldh下降46例(90.2%),涂片检菌51例均为阴性;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5例(9.8%);头部mri检查39例,发现异常11例;头部ct检查12例,均未发现异常;脑电图检查:异常46例(90.2%),多为弥漫性慢波改变;心电图检查:异常28例(54.9%),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10例、q-t间期延长3例、st-t改变15例;病原学检查:粪便送检淄博市疾控中心15例,ev71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本文51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重型标准。

1.4 治疗与转归 51例患儿在常规抗感染(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继发细菌感染时加用有效抗生素)基础上,均给予如下治疗:(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1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天给予。(3)给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每天10~20mg/kg(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连用2~3天。(4)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酌情选用米力农、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应用奥美拉唑等抑酸剂以抑制胃酸分泌。(5)加强支持治疗,保护脑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应用磷酸肌酸等药物。(6)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所有病例经上述综合治疗10~14天,均临床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