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影像表现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影像表现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CT对肝内周围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像表现特征分析。方法 选取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ct扫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对CT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T上病灶呈肿块19例、浸润狭窄型6例,腔内生长型5例,有2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15例(46.8%)、周边强化者7例(21.8%);延迟后内部无强化5例(15.6%)、不均匀强化10例(31.2%),均匀强化8例(25%)。组织病理学上可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 CT作为诊断肝脏胆管癌的常用手段,其检查方式对于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肿块大小、范围及周边管壁侵润和门静脉受累情况更加明显,是作为诊断肝脏胆管细胞癌的产用方法。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CT;

【中图分类号】R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14-01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 IHPCC)起源于肝内二级小胆管远端分支的胆管,是肝内一种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并经病理证实的IHPCC,其最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初步分析其CT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06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32例对象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5.2±3.5)岁,其中21例因阻塞性黄疸来我院接受治疗后确诊,均不存在肝硬化史或乙型肝炎等病症。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本组选取在手术前,均给予CT扫描,主要为平扫、动脉双期、静脉双期延迟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将75ml-100ml的尤维显在扫描推注,推注速度维持在3-5ml/s之间,在推注的30s后给予动脉期扫描。在随后的20min内,每隔3min扫描一次。

1.2 观察指标

记录32例患者肿瘤生长方式:侵润型(扫描显示软组织影沿胆管走向侵润性生长)、结节型(阴影位于肝内胆管分叉局限部位,呈现为软组织快状影)、腔内结节型(软组织肿块呈现状、结节性,位于胆管腔内)、管壁侵润生长型(胆管壁据局限性增厚,官腔呈椎状);观察肿块是否累及门静脉,查看肿块是否出现侵润转移。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32例患者中,14例为侵润型,占43.7%,12例为结节型,占37.5%,腔内结节型和管壁侵润性各3例,各占9.3%。所有患者经CT检查均表现出明显的肝管扩张,总共发现35个病灶(其中一例2个病灶,一例3个病灶);19个病灶位于左叶,16例病灶位于右叶,一例病灶同时跨左右叶分布;病灶2-10cm不等,平均6.9cm;

CT平扫:3例因患者有脂肪肝,病灶呈等、高密度,29例CT扫描平扫为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病灶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11例病灶内可见坏死区。

CT增强扫描:动脉期23例表现为病灶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3例为边缘明显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4例有邻近肝组织过度灌注征象;门静脉期32例均呈轻中度强化,呈向心性,病灶内出现不规则条状、片状、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仍持续强化,并进一步向中央充填征象。

3 讨论

CT表现特征PICC的CT平扫多为低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PICC的多期增强表现有较明显的特征性,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肿瘤的边缘可见轻度强化,门脉期在边缘强化的基础上,肿瘤内部可见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延迟扫描整个病灶进一步强化,有的甚至可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扫描时间越长,病灶强化更为明显。PICC的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向心性强化特点与其病理结构有关。PICC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凝固性坏死和粘蛋白构成,恶性肿痛细胞位于肿瘤边缘部,内部明显纤维化贯穿肿瘤中心。因此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强化原因为PICC纤维结缔组织丰富,动脉期血供缺乏,仅有分布于肿块边缘部分的肿瘤细胞出现强化:而门脉期、延迟期向心性强化特点则为肿瘤内部存在大量纤维化组织,对比剂在纤维组织间质与血管之间弥散缓慢,再从纤维问质清除的过程也较慢。本组中有28例强化特点符合上述表现。占87.5%。本组有4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出现逐渐强化,考虑属于肿瘤细胞成分少的慢化型肿瘤。本组有3例左肝内肿瘤细胞癌病例动脉期病灶周围肝组织出现过度灌注现象,分析其原因多可能是因为肿瘤压迫门脉系统有关,脉左支,肿芹叶血供异常,导致肝动脉代偿性供血。

另外,PICC有一些较高诊断价值的间接征级也俯得我们日常工作中关注:

(1)肿瘤肿瘤周围胆管扩张,是PICC的重要伴随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肝内胆管扩张是由于肿瘤侵蚀或阻塞肝内较大胆管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胆汁淤积;本组有29例胆管扩张征象;

(2)胆管结石,本组11例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多数学者认为肝内胆管结石系炎症长期反复刺激,使胆管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继而发生癌变;

(3)局限性肝萎缩,当肿瘤生长在肝脏边缘时,肿瘤内纤维化可延伸至肝表面,形成肿缘局限性凹陷或局限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萎缩,这于肝内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突出于轮廓有所不同。

(4)淋巴结转移,PICC易发生在淋巴管丰富的汇管区,所以淋巴结转移的发牛率较高?PICC胆管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途径通常为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及腹膜后多见;我们认为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淋巴结有无转移,切勿遗漏,这对于PICC的诊断、分期、治疗、预后有着重耍意义。

鉴别诊断:

日常工作中PICC应与如下几种疾病鉴别:

(1)原发性肿细胞肝癌,多发生任乙肝肝硬化基础上,AFP升高,而PTCC多为CAl99升高:CT增强扫描肝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这与PICC表现为延迟强化有所不同不同。

(2)肝血管瘤,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即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与主动脉强化CT值相仿,此后逐渐向中心填充,延迟仍呈等或等密度,与PICC有所不同。

(3)肝脓肿,患者多有发热、肝区疼痛、白细胞升高等较典型临床症状,CT增强扫描多呈环形强化,可见“双环征”或“三环征”,中心可见囊状低密度坏死区,坏死区内缘光滑,并且有周围肝组织水肿形成“晕征”。

综上所述,PICC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性表现,使影像医生对IHPCC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IHPCC早期发现,为临床早期治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提供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60-263.

[2]王成林.肝脏少见类型癌病理、CT和MR诊断(一).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4(1): 48―51.

[3]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胆管细胞型肝癌CT诊断.中华放射性杂志, 1997. 31:825―829.

[4]李云.付建斌,刘胜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7(5):289―291.

[5]蔡炳,李跃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DCT征象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 201l(4):28―31.

[6]于频.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3.

[7]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5.

[8]郭琪.袁知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