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心即理”

陆九渊以“心即理”命题为基础,构建了其“学为人”的道德教育与修养理论。他说:“人皆是心,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所指的“心”,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他认为有了此心,就具备了明辨是非,践履道德的能力。陆九渊所指的“理”,既指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又有伦理道德的涵义,是二者的统一。他进一步提出,“理”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人心所固有的结合,“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而这种固有的“理”应由“心”来统摄,外在的道德规范“理”必须统一于主体的道德意识“心”。陆九渊在“心即理”基础上建立起其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及修养理论。

二、“堂堂地做个人”

陆九渊道德教育与修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为人”,即“堂堂地做个人”。他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他认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人要明白自身价值,做一个堂堂正正、与天地并立、具有人格尊严的人。他继承了“天地之间人为贵”的儒家传统观点,认为“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强调人的地位同天地的地位同等高贵,人的品格与天地的品格同样伟大。

三、“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陆九渊从“心即理”的理想出发,认为道德教化与修养的关键就是“吾之本心”。他的“本心”具体涵盖了“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和天地万物等自然现象及其“理”。他认为,道德教化与修养的任务和归宿就在于“发明本心”,即发明“本心”固有之善。为此,他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自作主宰”、“易简工夫”、“剥落”、“践履”等一系列道德教化与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强调,道德教育与修养应“先立乎其大者”,把“尊德性”放在首位。他指出“先立乎其大者”是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基本前提,没有“先立乎其大者”,其他也就无从谈起,在道德行为之前应有目标和方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第二,“自作主宰”。是陆九渊提出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道德教化与修养的原则。认为,道德教化与修养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即“自作主宰”,使道德行为成为道德主体自觉的主动行为,从而实现主体的道德自我完善。这样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第三,“易简工夫”。陆九渊的“易简工夫”,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应该易知易行,其本原在于人的“本心”,道德修养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无须外求,其关键在于主体向内用功和扩充自己的“本心”。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易简工夫”。

第四,“剥落”。陆九渊提出通过“剥落”来“去欲”“存心”,恢复本心固有的清明,从而“发明本心”。他所谓的“剥落”,是指反省和分辨由外部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内在之“本心”,区分外物与“本心”,去掉外在物欲的掩蔽,存养本心之固有。

第五,“常践道”。陆九渊主张通过“常践道”来确立和坚定“本心”至善的道德意识,道德认知是为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最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认识和提高。他强调:“要常践道,践道则精明,一不践道,便不精明,便失枝落节”。

陆九渊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

作为一代心学大师,陆九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过程中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思想,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既应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学习,更应高度重视受教育者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受教育者首先学会“堂堂地做个人”。做人,既是我国历代儒家教育的宗旨,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但突出强调把“教人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并且有所创新的,则是南宋时期的陆九渊。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独立型人格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学会”自作主宰”。陆九渊所倡导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道德教化与修养的独立型人格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来依附型人格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氛围中,确实是难能可贵和很有见地的。

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做到“常践道”。陆九渊主张通过“常践道”来确立和坚定“本心”至善的道德意识。提出应把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结合起来,先“讲明”,后“践履”,进行道德教育与修养应从日常生活入手,从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去实践,去“发明本心”。

陆九渊的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规律和原则,促进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则的改革与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无疑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