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586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586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和影响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分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就诊的586例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状况和中医诊断资料,分析中医辨证分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者证型的分布,性别方面,男性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方面,35岁以下者以肝火亢盛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大于56岁者以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型,女性显著少于男性;而阴虚阳亢型,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56岁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35岁以下,饮食过咸人数显著多于爱好喝酒;阴阳两虚型,56岁以上显著多于35岁以下,有遗传因素显著多于没有遗传因素;痰湿壅盛型,56岁以上显著多于35岁以下,爱好喝酒显著多于抽烟者,超重者显著多于其他几项;其他,35~55岁显著多于56岁以上。结论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有的一定的相关性,这可为治疗高血压患者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和"头痛"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饮食、内伤虚损等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尤其是肝肾阴阳失调所致。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基础是根据证型来确定的。目前有关高血压证型的研究结果不一,本文就通过586例高血压患者,通过中医证型的诊断,探讨其分布和各种证型的致病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86例高血压患者来自本院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

1.2西医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采用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版的分型标准, 分为阴虚火旺型、痰浊壅盛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心脾两虚型、血瘀及其他证型[2]。

1.4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基本状况调查,调查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血压检测结果以及影响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中医辨证诊断:望闻问切各个结果分别详细记录,作为辨证分型的依据。

1.5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计数采用%,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需要对比,采用χ2 检验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分布 高血压患者证型的分布,性别方面,男性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以阴虚阳亢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方面,35岁以下者以肝火亢盛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35~55岁以肝火亢盛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大于56岁者以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型居多,几种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型,女性显著少于男性;而阴虚阳亢型,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56岁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35岁以下,饮食过咸人数显著多于爱好喝酒;阴阳两虚型,56岁以上显著多于35岁以下,有遗传因素显著多于没有遗传因素;痰湿壅盛型,56岁以上显著多于35岁以下,爱好喝酒显著多于抽烟者,超重者显著多于其他几项;其他,35~55岁显著多于56岁以上;见表1。

2.2影响因素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需要影响因素主要分为遗传、不良生活习惯两个大的方面。有遗传因素的51.20%,中医证型分布以肝火亢盛型居多(28.09%),而非遗传因素中,以痰湿壅盛型居多(30.66%)。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抽烟、喝酒、饮食过咸,抽烟当中,肝火亢盛型居多(26.92%),喝酒中以痰湿壅盛型居多(37.69%),饮食过咸中以阴虚阳亢型居多(26.18%),体重超重中,以痰湿壅盛型居多(48.29%),见表1。

3讨论

中医诊治疾病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 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采用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这也符合目前对高血压治疗提倡的个体化治疗原则[3]。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对高血压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及良好的依从性。因此,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是我们努力实践的方向。但必须分清虚实、辨证准确、施治合理、选药恰当,才能在临床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4]。

现代中医论治高血压病, 提倡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根据有关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和其它相关疾病, 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中西药各自的治疗优势。西药降压的特点是降压作用较强, 作用迅速, 但副反应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和血脂、血糖代谢,且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中医中药的优势在于:改善症状效果明显,降压作用和缓, 副反应少, 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5,6]。高血压病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痰、虚、浊、瘀作为高血压病形成中的一种病理改变, 用健脾、理脾化痰方药治疗高血压病在临床症状、实验指标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3]金华.高血压从肺论治机理探讨医学与哲学[J].临床决策论坛,2008;29:23-27.

[4]梁振林,林晓忠.运用调脾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5):10-13.

[5]杨波.海珠区常住居民吸烟、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1):80-82.

[6]郑峰.高血压病中医辨证[J].辽宁中医杂志.2000;9(12):22-25.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