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分析了我国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24-04

一、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然较大

近三年来(2004-2006年),随着国家对“三农”经济的“降赋减税”和“工业反哺”,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2006年全国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3546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国GDP的49.1%,同比增速高出全国GDP3.2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底,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1256元,占全国人均GDP的70%,比2004年、2005年分别提高了3.8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图1 2004-2006县域人均GDP增长对比图

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比较明显。

2006年,东部地区县域人均GDP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两地区分别17635元和11435元。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分别为8645元、9356元、6387元,县域人均GDP最高的东部地区是最低的西南地区的2.76倍。以县域人均GDP最低的西南地区作为对比基数,2006年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各区域县域人均GDP占西南地区县域人均GDP的比值分别为2.76、1.79、1.46、1.35,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10、5、14和4个基点,由此可见,各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三年来,这种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在不断扩大。

图2 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通过汇总计算2006年各区域所包含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值的前十位与后十位县域的人均GDP,用各区域全部前十位县域和后十位县域的人均GDP的比值反映各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各区域内部的发达县域与落后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相差5.98倍,中部相差4.32倍,西北相差7.85倍,西南相差4.04倍,东北相差3.37倍。

图3 2006年各区域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近三年来,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GDP占比下降,第二产业的GDP占比明显上升,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国县域第一产业GDP占比为19.5%,比2004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GDP占比由44.9%上升到48.8%,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GDP的占比为31.4%,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GDP占比的下降和第二产业GDP占比的上升,表明县域经济的非农产业化趋势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4 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变化图(%)

图5 各区域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变化图(%)

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全国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14元。2004-2006年全国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

表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简表单位:元

表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简表单位:元

在县域居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6年全国县域的城乡居民收入比①为2.36倍,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县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90倍和2.82倍,分别高出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0.54倍和0.46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14倍和1.74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近三年来县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来看,全国县域居民城乡收入比由2004年2.28倍上升到2006年的2.36倍,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地区主要为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2006年两地区的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0.23倍和0.13倍,其他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比虽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

表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变化

图6 2006年各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比

三、财政收入增长势头较好,经济自我造血能力增强

近三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全国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②为1038元,比2004年增加了389元,三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0%。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7.95%提高到2006年的9.22%,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为458元,比2004年增加了165元,年均增长率为2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3.59%提高到2006年的4.06%。县域财力的快速增长,为推动农村的各项改革,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域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7 各区域人均财政总收入增长情况(元)

表4 各区域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四、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稳步增长

2006年,全国县域财政总支出1063亿元,分别比2004年、2005年增加389亿元,226亿元,财政总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0.3%,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了1.2和0.8个百分点,2004-2006年三年的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长25.6%。

从县域财政总支出的结构看,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农业支出增长较快。2006年,全国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为317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6倍,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85%,6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稳步增长。2006年,全国县域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为1176亿元,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增加526亿元和289亿元,2004-2006年,全国县域用于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的占比分别9.6%、10.6%和11.1%。其中,东部地区由于财政能力较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张能力较强,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比最高,西北地区受益于西部大开发,公共基础建设支出占比也相对较高,近三年来,振兴东北计划的实施为东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比提高较快。2006年,东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占比为13.1%,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占比为12.6%,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占比为8.1%,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三是人头费支出③下降较快。2006年,全国县域的人头费支出为5444亿元,人头费占比为56.7%,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下降7.1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人头费支出占比下降幅度较大,两地区2004-2006年三年时间分别下降了9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人头费支出占比反映了各级县域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人头费支出占比的下降表明近几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困扰中国县域经济多年的“吃饭财政”现象有较大改观,但总的来看,目前县域财政的人头费支出仍然偏高,还有下降的空间。

图8 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亿元)

表5 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五、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是近三年来县域经济所表现出的突出特点。2006年,第一产业占主导④的县(旗、县级市)只有438个,占比为21.9%,比2004年第二产业下降了1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主导的县(旗、县级市)达到1056个,占为52.8%,比2004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2004-2006年3年间,全国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0.5%,并且各区域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都在30%以上。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县(旗、县级市)占比的大幅提高以及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表明县域经济工业化的步伐在加快。

表6 各区域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及年均增长率

单位:万亿元,%

伴随着县域经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城镇化趋势也日趋明显。2006年全部县域城镇人口占比⑤为20.3%,比2004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县域城镇人口占比为28.3%,比2004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经济落后县域城镇人口占比为16.3%,比2004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发达县域的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化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因而其城镇化的趋势要比经济落后县域更为明显。

六、民营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近三年来,县域经济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比下降较快,由2004年的20.0%下降到2006年的17.8%。西部地区下降尤为迅速,2006年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县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7.7%和32.8%,分别比2004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成份下降较快,可能缘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国有经济规模小,底子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破产、倒闭的较多。在县域国有经济逐步萎缩的同时,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2006年,全国县域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为37.8%,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了2.8和1.1个百分点,县域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