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成功影像再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成功影像再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时哈代“一个风景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苔丝》 文字绘画艺术 影像再现 色彩 光线变化 细节照应

作为跨越19-20世纪的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在欧洲传统的文学土壤上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他的小说不仅有独特而复杂的结构、有不同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形象以及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主题,而且把绘画所涉及的艺术技巧渗透在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中,使读者如同在亲眼目睹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和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把这部文学名著搬上了荧幕。影片《苔丝》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得到许多肯定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波兰斯基在改编中始终没有脱离哈代的“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原始创作意念。所以独具匠心的电影场景设置使观众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领悟了风景背后深刻的悲剧主题。

一、电影场景设置中的色彩和寓意

哈代是一位善于驾驭色彩的文字绘画大师,作为一位敏感而富有激情的艺术家,他视颜色为自己文字绘画系统的第一要素。他笔下的色彩不仅词汇丰富而且色彩的寓意贴切、准确、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哈代的色彩词汇都被他赋予了形象而准确的象征意义,尤其是白色和红色在他的笔下有着双重的象征意义。纯洁而易被玷污的白色和热情似火而血腥的红色贯穿了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导演波兰斯基在电影中也紧紧抓住色彩的寓意,让电影镜头中的色彩直观的通过视觉冲击给观众传达着作品背后的灵魂。电影的开头是身着白袍的姑娘们去参加五月节的欢快场面。在五月节舞会的队伍中,苔丝并没有显得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她也是身着白色长袍。脸上流露着喜悦。她和其它的姑娘一样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苔丝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而正是这幅白色调的画面暗示了苔丝必然性的悲剧命运的开始。因为即使白色的苔丝是纯洁的,但她也是脆弱的、是易被玷污的。如果电影镜头中的白色让人想到纯洁。那么鲜艳的红色又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灵的撞击。在苔丝第一次来到亚雷家的时候,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亚雷把鲜艳的花朵戴在苔丝胸前。并强行把血红的草莓喂到苔丝的嘴里,这里的红色是性和暴力的代言。苔丝在猎场受辱,她把亚雷推倒在地,亚雷头破流血。镜头里亚雷伸手摸头,手上是鲜红的血迹。苔丝杀了亚雷之后。仰拍镜头循着女房东的视线对准天花板,一个鲜红的印痕越来越大。狐疑的女房东爬上桌子伸手摸天花板,特写镜头是她手上的血迹。表明楼上发生了命案,鲜血渗透的天花板逐渐扩大。整部小说就好像是一轴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感人悲剧画卷。虽然仅仅是红白两色。它们却恰如其分的向观众演绎着苔丝的悲剧命运。

二、电影中的光线明暗变化

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不仅归功于色彩的成功应用,还表现在哈代对光线明暗变化惟妙惟肖的描绘。而电影中导演波兰斯基对场景设置中的光线变化把握的更是恰到好处。让影像技术下的美丽风景与文字画面相比有过而无不及。阳光、月光、蜡烛、火光,在晨昏昼夜周而复始地出现,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光影变化效果。早晨,当苔丝走在通往亚雷家的林间小路上时,她身后的远处阳光明媚,然而脚下的小路上却阳光恍惚、依稀。导演没有在镜头里向观众展示苔丝前方的画面,而是让摄影师从演员的前方拍摄,向观众持续展现苔丝周围的阴暗树林和苔丝身后远处的明媚阳光。这样的光线影像技术给观众传输一种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意念。又是一个清晨,苔丝满怀面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安吉的房间里放满了自己采来的鲜花,当她正要闭门离去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写给安吉的信。刹那间,站在楼梯上的她被身后一束强烈、刺眼的阳光照的粉碎。摄影机的镜头迎着阳光照去,镜头里只剩下煞白的光,而她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就好像苔丝心中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被这封信撞击的粉碎一样。深夜,当托着亚雷和苔丝的马在猎场的树林中漫步时,月光穿过头顶的大树缝隙散在他们的身上,周围的雾气依稀升起。这样的场景和光影变化着实让观众为年轻、天真的苔丝的命运担忧。在苔丝和安吉的新婚之夜,桌子上燃着两根蜡烛,壁炉里燃烧着火。两个幸福的新人在浪漫的烛光下带上项链,开始坦白彼此的过去。但是当安吉听完苔丝的讲述后,走到壁炉跟前。用火钳拨了拨壁炉里快要熄灭的火,只见那火光砰动、闪烁之后又弱了下去。这砰动的火就像安吉此时矛盾的心情。当安吉走出房间时。桌子上的两根蜡烛依然燃烧,在安吉的身后非常显眼。它们在向观众传达苔丝此刻痛苦煎熬、苦苦等待、又不乏期望的心情。在电影《苔丝》中,镜头里的光影及其变化都体现着人的感彩。与人物悲喜相随,真实而富于感染力地表现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三、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在更替的季节里隐伏着苔丝命运变化的契机。在电影《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性命运也被导演生动的表现在时间的机缘巧合里。影片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植物荣枯和色彩变化作为划分故事的段落。春天,镜头对准从冬天的枯黄复苏过来的乡村原野,道路两旁是婆娑摇曳的绿色荆棘。参加游行会的乡村姑娘头戴花冠,手持白花,主人公苔丝就是跳舞队列中一个普通姑娘。这时的苔丝是纯洁和幸福的。在美好的春天苔丝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憧憬。镜头转换到秋冬之际,夜晚开始下雾,静谧的猎场布满浓雾,苔丝在一片白色的雾气中遭到亚雷奸污。就在那个冬天,苔丝提着包袱回到家乡。相信观众的心情和苔丝一样凄冷。夏天,红色收割机刀锋旋转的特写镜头占满整个银幕,镜头从特写跳到全景,画面上一片金黄的麦地。苔丝生下孩子,来到田野劳动。苔丝回到了她生活得原点,但已失去了自己的纯洁。在收获的金秋时节,苔丝和安基在牛奶厂恋爱了。画面是牧场的绿茵草地。枝头上果实累累,明快的音乐、清新的画面让观众也仿佛和苔丝一起幸福起来。冬天,苔丝和安基结婚后被抛弃,画面灰冷,满地桔叶,苔丝在充满雾气的泥泞道路上单人跋涉。她到农场做工,在白茫茫雪地里拔萝卜。此时连观众也感受到了苔丝的痛苦和迷茫。苔丝的悲喜命运就在这四季的交替变化中体现,她的命运仿佛被时间挟裹着走,苔丝的悲剧和四季的吻合仿佛告诉读者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四、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场景的前后照应凸显苔丝的悲剧命运。而波兰斯基在电影《苔丝》的拍摄中同样用到了这种情节和场景的照应艺术。首先是电影的首尾照应。影片的开端,在欢快的乡村乐队的音乐中苔丝和众人从远处走向观众,而影片的结尾,在相同的音乐中警察押着苔丝走上大路。相同的音乐,走向不同方向的镜头,就是苔丝的悲剧一生的写照。此外就是有关餐刀的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第一年春天,苔丝去认亲,亚雷留她吃饭。画面的特写镜头是亚雷手握餐刀切烤肉。第四年春天,同样是亚雷一边挖苦苔丝,一边手握餐刀切烤肉的特写镜头。这里餐刀的前后两次特写暗示了餐刀是苔丝手刃亚雷的利器。还有电影中对跳舞草地的细节场景重复。第一年春天,安基在这里跳舞,第四年春天,安基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他又来到跳舞草场,草场空空。响起了当年草场跳舞的音乐。表现了韶光已逝,人去物空的悲叹。还有电影中对火车站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第二年秋天,苔丝和安基到火车站送牛奶,两人正谈恋爱,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第四年春天,苔丝在火车站追上安基,两人一起逃亡。但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没有了未来。这些细节场景设置的前后照应都一致显示了苔丝宿命的厄运。苔丝被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支配着。阴差阳错地总是在实现预定的命运。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把小说改编成电影要舍弃很多细节。重要的是电影要把原著的风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传达出来。从这方面来说,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对哈代“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苔丝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使观众在欣赏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的同时,为这位善良的农村姑娘的遭遇而愤怒,为男权社会的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惋惜,更对苔丝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到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