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此“一专”未必“多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此“一专”未必“多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第5期《音乐周报》梁占峰《没有“一专”何言“多能”》。文章中谈到:河北省高校艺术类联考提升专业水准的举措是良好的开端,认为加大主科成绩在联考考试中的比例,而减少乐理、听音、视唱的分值比例,能够“提高招生质量”为以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准备,这是好的开端。但是,笔者认为,此举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此一来,并不能简单地说教学质量就能提高了。笔者在高校工作,常年参加招生工作,在这里有话想说。

高考考生素质难以“一专”

提高考生的主科分数,不见得就能提高考生质量。

从我们国家开始实行扩招以来,就拿山东省来说,艺术类考生从2002年3.2万人猛增至现在的17万人,河南省今年的艺考人数也突破了10万人,其他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数量增加的惊人。可是大多数考生都是临时抱佛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是为了上大学而学习艺术。笔者发现很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只会演唱或演奏考试曲目,甚至有的弹钢琴的学生演奏过考试曲目后,居然连基本音阶都不会弹。诸如此类的事情,常被监考的老师们传笑,可深思后,如此水平的考生怎么还能来参加艺考?

现在的“经验”告诉考生,专业主科是可以“临时突击”的。很多考生在艺考前2、3个月才开始学习音乐,突击准备两首考试曲目就参加艺考了,可是乐理、听音、视唱即我们经常讲的“小三门”的学习,是不能投机取巧的,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过一、二年的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是无法完成一定难度的考试的。而恰恰“小三门”学习水平的高低,是考生以后进入大学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他学习的效果;可笔者在艺考监考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多考生私下议论“把歌唱好就行了,“小三门”的分值占的又不多,学起来又耽误时间,还不如多上几节专业课呢……”本人从事一线的声乐教学工作,深有体会,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好的嗓音条件,可乐理、听音、试唱水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嗓音再好,连音都唱不准的学生,何谈“一专”。试问:我们在招生过程中,如果单单提高专业主科成绩,而降低“小三门”的分值,又会有多少学生投机取巧呢?招生的质量又谈何提高呢?

高校教学难保“一专”

“一专多能”是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现如今高师教学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甚而引发出所谓的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的争论。

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每星期工作量都在30节左右。谁都知道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经过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专”。但是,试问现在有多少师范院校能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大部分院校都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加小组课、个别课为辅的形式进行主科专业的教学。再加上音教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学生在学校真正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甚至连很多老师自己都说:我们现在培养的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差不多”就行了,专业不用过于严格要求。很多学生自己也认为,师范类毕业将来最多就是当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马马虎虎就行了。如此教学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何谈“一专”,就更不用说“多能”了。

师资恶性循环“一专”无根

不知大家有没有认真调查过高考艺术生的生源问题。在招生过程中,我个人发现,城市考生数量变化不大,而各县、乡以及农村的考生数量增加的很快。在这里我不是想说,这些学生和城里的学生有什么差别,而是想借此问大家了解他们学习的专业情况吗?也就是说教授他们专业课的老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呢?

其实,大部分县乡的音乐老师就是我们扩大招生后,从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就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代的艺术基础教育了。如此众多的既不“一专”也不“多能”的毕业生。可想基础教育发展下去的结果了。各位高师的老师们在抱怨生源质量差的同时,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深层次的问题呢?生源质量差,人数又多,老师抱怨没有好苗子,教学开始集体大锅粥,培养出的毕业生再去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下一代又开始学习艺术走进大学……是不是就这样开始了一个看不见的恶性循环!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基础教育搞上去了,考生的质量问题才能根本解决,考生质量上去了,那些抱怨自己学生水平太差,敷衍了事的老师们,就无话可说了。教学水平提高了,培养的学生在掌握“一专”的基础上就有能力“多能”起来,这样高质量的毕业生到基层任教,考生质量也就慢慢上来了。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所以,我认为,单单只从提高联考考生专业分数比例上,是不能解决当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只有加强基础教育,进行高师教学体制改革,才是百年大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