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沙耆的古典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沙耆的古典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初,沙耆的大名曾一度响彻欧洲画坛,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共同参展。但命运和时局的拨弄,使他精神失常,以至于长期被世人遗忘。他蒙尘的才华和创造力,在他晚年又戏剧性地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艺术界给予他一个比喻性的评价――“中国的梵高”。

1914年,沙耆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16岁时到上海学艺,从学于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吴作人诸位大师,完成了严格扎实的写实绘画训练。1936年底,经徐悲鸿特别推荐,沙耆前往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深造。沙耆像梵高一样,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创作,用惊人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构建自己的色彩世界。

这一时期沙耆的油画作品以人物画和肖像画为主,给人一种沉稳的印象。在造型上采用的是较为严谨的写实手法,用色则强调冷暖色彩,构图平稳而均衡,表现出一种古典的静穆和单纯的格调。在新写实派画家巴斯天的指导下,沙耆的绘画技艺日益精湛,从他的《比利时同学像》和《戴绿宝石的女人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准确的造型、沉稳的棕色调、适度自如的笔触和宁静的画面。

沙耆的艺术面貌十分丰富,从散落于比利时民间的早年作品里可以看出,他不仅心仪欧洲古典绘画,而且懂得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相通之处,沙耆用自己的感觉来诠释一种东西方交融的独特风格。正是这样一种画风,为他在比利时赢得了荣誉。1940年,沙耆的画作在比利时与毕加索同厅展出。

1946年10月,沙耆回国。徐悲鸿对沙耆极为赞赏,聘请他为北平艺专教授,但沙耆因病无法赴任,最后回到浙江沙村,在亲友乡邻的照料下隐居了30多年。虽有人照料,但沙耆心灵的苦痛却无人能够理解,他像梵高一样,将所有的情感倾注笔端,直到1997年因脑梗住院治疗,沙耆没有一天放下手中的画笔。

沙耆晚年的作品离开了古典传统的理性轨迹,愈发朝向心灵深处,在那里进行自我的心理叙述。有两大类题材构成他归国后的创作:一类是源自西方绘画中的图像,例如神话中的人物、裸女、白马等;另一类则是他身边的自然,他不停地画乡村的田野、农民、森林、花与静物。沙耆用极为直觉的色彩和笔法表达昔日时光的理想境界,书写今日自然的生命与生机,画作呈现出的狂放无羁、天真烂漫的表现意味,犹如梵高笔下旋转的星空。

沙耆是不幸的,他半生为疾病所苦,壮志难酬。但沙耆又是幸运的,1983年,沙耆的画作在杭州展出,引起美术界的巨大反响,此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等地隆重举办沙耆画展,学术界多次组织关于沙耆绘画艺术的大型研讨会,他的艺术成就得到充分的肯定。

沙耆是中国最早留学比利时的油画家之一。他旅欧十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油画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作品曾多次与毕加索及其它著名的现代派画家一起展出,并在比利时各主要的美术馆举办个展,得到了舆论界的高度赞扬。他晚年精神上的疾病,虽然给他的日常生活蒙上了深深的阴影,但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炽热之情,他成为了中国一位传奇式的画家。沙耆上世纪90年代的画风较之以前幡然变化,他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自出机杼,荒诞不经,其作品经常有热烈的激情和疯狂的念头,隐隐透出对于生命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