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润的斤两

王润,这家伙从里到外都透出一种幽默感,这感觉是从他的眼镜后面的眼睛中闪烁出来的,由他那张酷似《锵锵三人行》的当家主持人窦文涛的脸带给别人的。只不过,王润是一位导演,一位会画画的导演。

一般导演都会画画,因为他们总要做分镜头剧本之类的东西,作为独立电影导演,为了省钱,很多美工的工作导演们也一并代劳了。不过,王润却是专业学油画出身的导演,至今仍然没有放下他的画笔。在我们举办的近百场放映活动中,大部分是以纪录片为主,其中尽管我们也放过剧情片,但至今只放过两部:一部是早已在DV江湖闻名遐迩的胡庶导演的高清电影《开水要烫,姑娘要胖》;另一部就是王润的《看海的7月》。但要知道,胡庶导演已经是老江湖了,N年前就已经以一部《我不要你管》名震江湖,而王润,在DV圈中,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交流会上,王润认真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一般经验是如果提问超过四十分钟,所有的问题就开始逐渐往“不靠谱”发展。但王润同志坚持了一个半小时,甚至开始回答观众提出来的“为什么不叫做‘看海的八月’”之类的问题。这真让我佩服。王润说,任何意见都是带有观众想法的,人家大老远过来看他的电影,总要给一些说话的权力。

总听王润开玩笑地说:“我是挺成功的人”,不了解他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膨胀”,但细细体味,这却是对自我的了解与自信,说白了,这个家伙是很少有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人。

王润的浪漫生活

王润当过十二年的美术教师。

1992年,王润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几年后,和很多改行做其他职业的学生不同,王润来到一个乡村当乡村教师,过他“向往的知青生活”。说起来,王润还是一个很正统的人,他说年轻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些事情;他说当地的学生也需要一个他这样的老师。在那里王润教那些孩子用便宜的纸板制作版画,随后用油墨引出作品,简单,也很容易见到效果。乡间中学的孩子们需要的更多是自信,他的学生们之后都是县里少有考出去的孩子。

“知青生活”总有他艰苦的一面,那时候每个月一百多块钱的工资,每餐加点肉,和朋友喝喝酒,一个月下来算算账,居然花掉三百多,自己反而总是过着到处赊账的日子。

“还好啦,后来工资也长了,不但还清了债,还攒了点钱。”过年的时候,王润带着自己的“巨款”坐火车回家,本来准备拿给母亲买些东西,因为一连几年也没有寄钱给家里。打开兜,却发现钱没了。那天王润挺伤心,还哭了,为了2000块钱。

后来,王润到了北京,还是因为上学。在学习之余,王润也像其他人一样打工,做各种各样的工作。王润在东单附近卖过烤羊肉串。当时是和几个朋友一起,挣钱很多,一晚上五百块钱,这让王润直到现在也觉得卖羊肉串赚钱。要不是因为一个朋友一边卖一边吃,最后吃掉三分之一的羊肉串,他们可以赚到更多钱。不过没两天他们就收摊回家了――警察取缔了“无照摊贩”的烤肉摊子。

除了卖羊肉串,王润还做过各种“工种”,有时候在展览活动中给人家做展板,一天15块钱,从早上9点到晚上8点。不过王润每天都要延长一个小时,因为如果过了9点就算加班,可以多挣15块钱。

在王润口中那在东单卖羊肉串的日子“多浪漫啊,烟熏火燎的。”听上去更像是王小波的小说。

被上帝之手推到电影这条路上

王润走上影视这个行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是“上帝的手推过来”的。尽管王润是学画画的,但是简历递到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却都石沉大海,最后只有一个回信,居然是“影视俱乐部”栏目。这算是王润与影像的最初接触。

王润说,每当看到《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演“死尸”却因为过于“敬业”而被导演呵责时就想起自己。说完,他哈哈大笑。但我深知,能感动自己的事情都是和自己经历有关的。对于我们没有做群众演员经历的,在看那部电影时,一定只当它是一部喜剧,但当生活与电影中一模一样时,那真是一部苦乐自知的正剧。

刚漂在北京的时候,王润在北影厂门口当过群众演员,在《金钱本色》、《铁鹰行动》等电视剧中演过警察、流氓、学者各种角色。在电视剧《铁鹰行动》中,王润扮演一个黑社会二当家,他认为黑社会就要恶一些,所以将剧组发下来的干净衣服故意将领子弄得皱皱巴巴,还特意叼上支烟。这边,王润虽然“即使是一个小角色,也希望能做到最好”,但结果却是导演在演示器前大喊“那个演流氓的,谁让你抽烟的!”

然后,在自己赚了一点钱之后,和几个朋友东拼西凑终于准备拍电影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第二部电影

――《看海的七月》

《看海的七月》已经很像样子了,到处充斥着“王润式”的黑色幽默。故事的内容,也是有关青春的感伤,朦胧的爱情,未来的迷茫。一个从小生活在内陆小城市的男孩,在他的梦想中,就是有一天,能到只从画上看到的大海边,坐在柔软的沙滩上,吹吹海风。这是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似乎王润的每一部电影都和梦想有关。

王润的电影处女作叫做《师心如水》,讲述一个乡村教师的爱情故事。生活是王润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是爱情不是自己的。王润说自己关注的内容首先是他自己的生活

制作的时候还是大1/2带时代所用的M9000(尽管是模拟信号,但也算是当年的经典机型),全片67分钟,用一比一的片比完成,音乐从头铺到结尾。影片拍完,王润很高兴,请了一大帮朋友观片,然后大家都说好。“那时候也不懂电影,好不容易排完了,大家聚在一起吹捧―下。”回想起来,王润有些不好意思。

拍《看海的电月》时,王润的剧组已经像模像样地穿着印有统―剧组名称的大背心,很正式地按照剧组来安排所有事宜了,设备是从中央电视台借出来的,整个剧组浩浩荡荡几十人回到包头,在一所王润曾当过老师的中学中拍摄,主人公家的房子也是一位画家朋友友情赞助的。成片除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之外,还有一个半个小时的花絮,几张制成韩日电影风格的海报(别海报了,电影中也有个把镜头貌似韩日电影)。从影片长达半个小时的花絮中看到那群恣意妄为“寻欢作乐”的剧组成员,他们的搞笑与创意。更多的时候,玩笑变成了一种生活。

在海边,一个带着墨镜埋在沙滩中的男人,堆在身上的沙子被摆成女人的造型,颇具视觉效果。就像王润在题为《爱情的要素》的油画中,大脑变成灯罩的男人和变成牙刷的女人。在那些故事中,王润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梦想。其中有一个场景跳出故事之外,故事中的男孩和心仪女孩爬上了一座海边的高塔,在这种和哥特式建筑相仿的小空间内,阴冷的感觉占据着视觉的中心。空间的狭小造成了莫名的压迫感和某种烦躁的忧虑,女孩说,要送给男孩一对手镯。男孩闭上眼睛,伸出双手,睁眼时手上多了一副镣铐。王润说,全片只有这个场景使源自他的生活,一个莫名其妙的梦境。在梦境之外,他却不是一个被理想禁锢了双手的人。

绘画与电影的材质新论

王润的老师一直不赞成他拍电影,老先生总是认为绘画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就要创作者纯粹的把身心都投入进去。在得知他拍电影之后,老先生非常生气,在一次公开场合,老师用拐杖狠狠打了王润几下,因为他认为有才华做绘画的王润拍电影属于“不务正业”的事情。这件事情让王润的同学们“羡慕”了很久。也因为这件事情,王润下定决心,“画,无论如何也不丢。”

王润说自己做电影并不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在拍DV,搞独立电影,“其实我做电影和时尚无关,这只是我的一个表达方式,运用镜头这种‘材质’,我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影像这种工具,我的想法就无法表达,最终会疯掉。只有我的情感能够有一种合适的媒介作为载体,我的情感才能达到最终的平衡”。绘画讲究“功夫在画外”,当一个创作者只专注一种材质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局限性。而电影却可以作为架上艺术的延展与补充。在绘画之外转了一圈之后,王润觉得自己对于绘画的材质似乎更精准了。

对王润来说,绘画的视觉冲击力仍然是无法比拟的,但影像的延展所产生出来的故事性,却能完整地成为一种对绘画的补充。

尽管现在的生活依然清贫,但王润常会拿他和自己做乡村教师时相比――现在可以照顾着母亲和姐姐,可以画画,拍电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在他的电影和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一种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