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苏轼词的真情真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目千载文坛:屈子独行汩罗慷慨悲歌,庄子上天入地自在逍遥,贾谊挥笔纵毫指点江山,李白弹剑长吟意气风发,杜甫苍颜白发凝泪苦吟......,楚辞已成千古绝唱,散文也如昨日昙花,汉赋辉煌不再,唐诗更是江河日下,当文化长河历经五代十国奔入繁华盛世的北宋时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初露头脚。无论阡陌俗民还是文人雅士,乃至风月场的烟花女子都对词情有独钟,更有“填词状元”柳永纵情入笔恣意挥毫使宋词大放异彩。但仍是难逃“词为艳科”的藩篱,以写男欢女爱为主,惺惺之态、矫饰之气过重难登大雅之堂,苏轼应劫而生以真情真性的千古绝唱一扫五代十国以来词坛的缠绵之态,脂粉之气,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开拓了词史的崭新天地和领域,将宋词推向一个发展的顶峰,他的名字也随着宋词的辉煌千古!为此,我特以苏轼的词为切入点来赏析他真情真性的艺术魅力。
一、借词遣情
(一)刻骨铭心的爱情
苏轼虽为一代文学宗师,也难逃凡夫俗子之情,也正是他的真情毕露才使他的词扣人心弦,也造就了他词的一大艺术魅力。今天我
们不妨借俗人之情赏雅人之词。
情自深处不自由,亡灵已逝,却怎奈情思淼淼,爱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正如欧阳修诗中云:自古多情空余恨,此事不关风与月。苏轼深解此中滋味,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理,十六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得力助手,但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撒手人寰,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目,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词的上篇直抒十年来对亡妻的伤悼和思念。首句点出“生死”两相隔绝,音讯杳然,饱含着无限的感慨和伤感。“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作者对妻子诚挚的怀念之情,十年来,作者有多少爱情要诉说,但“孤坟”却远在“千里”之外,作者假设当零点和亡妻相逢。但是十年来,奔波于地方官任,如今憔悴衰老,鬓发双白了,即使再相逢也难以相识。在这深深地怀念亡妻中,作者融进自身际遇,使得悼亡之情更加凄楚动人。下片描写与亡妻梦中相遇情景。“小轩窗,正梳妆”,即是梦所见,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情形。十年来,生者在世间经历种种坎坷,饱受种种心酸和苦难;死者在幽冥中遭受孤寂的折磨,夫妻相见,无言有泪,则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最后,梦醒回到现实,想到年年岁岁,冷月孤坟,永世相隔,能不断肠?苏轼此词,能结合自己十年来宦海升沉的感慨,到处对亡妻的忆念,写得真挚沉痛,一往情深,怎不叫国人为之折服。
(二)语重心长的友情
不但苏轼的爱情词作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也送别友人、怀念友人的词作也从满着真情实意。如《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凌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到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拟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新加坡元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钰。歌声断,行人未起,古船已蓬蓬。词的上半篇写“王先生因送陈糙来过余”,表现了这位弃官隐居的长者的孤傲高雅品格;下片写王来去匆匆,抒发了对这位新交的一往情深。词评家郑文焯对此词极其欣赏,说它“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此境非稼轩所能梦到。滞雕琢,字字苍寒,如空岩霜干,天风吹堕颇黎(玻璃)地上,铿然作碎玉声”。若非重友之人,难有此情,难发此声,阅者无不为敬重之意,离别之情而动容!莫不慨叹苏轼为词中圣手。
二、借词遣性
(一)烈血沸腾的豪情真性
作为一个热血男儿,面对积贫积弱的政局,怎能不恢弘志士之声呢?先看其代表作之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生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前几句安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纵观全词,他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的志士形象。词的开篇勾勒涉猎的武夫,继之以千骑如飞,围观如堵进行烘托,两个典型的运用转出正意,由涉猎过渡到演武,束拍的点睛之笔,便使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志士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苏轼青年时代主张搞击辽和西夏的侵扰,表示自己要“与虏试周旋”。(《宋史》)恰是这首词作者志性合一挥洒而出,可谓声情激越,气势豪迈,挥洒自如的语言,把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显苏子烈血男儿本色。中国人向来钦佩有骨气的人,而苏轼的这种骨气本色恰恰打动的无数国人的心,因此,每一个学子读此莫不掩卷沉思,叹为观止。
(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苏轼之词不仅以烈血真性的激荡令人血脉沸腾,更以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让无数士子痴狂,究其根源,与他饱经坎坷的人生仕途有关,这一点在他的词中有所反应。
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深感不安,但他主张缓慢而渐进地柔性改良,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激进式改革感到内心恐慌和抑郁;与此同时,他又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做法嗤之以鼻。这种行为致使他的仕途荆棘遍地,坎坷崎岖,沉浮起落,难有作为,只好辗转奔波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荒野蔓径。他的政治胸怀纵使有天地之无私,仍然难以用世。密州、惠州、黄州、儋州――贬途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大江南北的蛮瘴荒疠之处,其间又杂三丧娇妻再失幼儿,而这些复杂的人生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们隐藏在他的每个生活细节和字里行间,因此他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的用世、道家的避世、佛家的超脱在他的内心中交织如麻,而正是这种思想痛苦的挣扎造就了他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观,使他有了圆融通透、超然物外的个性,也使他的词有了儒家的理性、道家的灵性和佛家的容性的独持结合,正合国人释道儒三家融合之拍,因此其成就多为世人瞩目。其怔如此,其词也是如此,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综上所述,苏轼正是用他那烈血沸腾的豪情真性、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率性坦然的磊落胸怀融入词中,叩击国人心灵底线,引发强烈共鸣,为后继词人辛弃疾、陈亮、张孝祥等人高举灵魂之旗,使宋词大放异彩,据此,真性应为苏轼词的另一大特色。纵观苏轼词作,皆以生花妙笔融真情于笔端,以真性傲视苍生宇宙,开一代词风,铸万载文魂,无愧于“真情真性耀千古’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