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学派始终不停地发展活动,扩散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派的影响已经扩展到许多西方国家乃至一些东方国家。本文阐述了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认识,特别是对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做出了一些分析比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特点以及对这个学派批判理论的看法。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欺骗性;操控性

【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49-2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具有继承性

(一)“批判理论”继承性的体现

“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大众文化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它是经由马克思、再到卢卡奇以及葛兰西等人的思想产生之后,才发展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体现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是由于这种“批判精神”是一切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所在,所以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的社会需要革命,但又认为马克思的许多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他们承袭了卢卡奇的观点以后,又对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最后,由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提出了各项领域的批判。它的理论结构与马克思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接受了马克思否定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人道主义、异化劳动、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劳动本质等思想。但是,更直接的还是源于卢卡奇等人创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无疑给予了法兰克福学派重大启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得出了革命中与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上领导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这一想法启发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关注到了无产阶级意识领域。”从而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理论,它继承的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更多的是继承了这种“批判”的精神,因此,该学派的批判理论在新的时代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马克思、卢卡奇的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有一条是说“人与人相异化”,也就是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而当时,大众文化所批判的是大众文化对人的操控,使人们丧失了主体性与创造力。人们所从事的一切,都是资产阶级迫使劳动者所创造的,自己在劳动过程中也无奈的接受了被迫的现实。例如: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未必是自己想创造的,是在产阶级迫使劳动者所创造的,自己在劳动过程中也不是自由的,而是被强迫的。个人的创造不是创造,而是为统治阶级的创造,是大批的复制。同时,这也体现出两个阶级的对立,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而卢卡奇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的文化批判也恰恰说明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说“物对人”的统治是支配人的外在力量,当时的文化产品通过复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商品性具有“拜物教”的特征。通过商品,使统治阶级掌握人们的思想。使艺术产品完全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为了利润,大众文化自愿向商品屈服。因此,法兰克福学派针对当时的物化社会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批判理论。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二、“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都具有欺骗性与操纵性

(一)“大众文化批判”的欺骗性与操纵性

“大众文化批判”,其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而造成的,其影响是对整个社会造成了“现实性的批判”。他们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统治阶级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使大众文化对人类进行控制与欺骗,文化产品丧失了艺术的本质,成为了统治阶级最为重要的意识统治工具,使大众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奴隶。同时,大众文化也扼杀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想象力,最终大众的个性丧失了。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是想说明“商品性”“奴隶性”等皆不是文化的本质。而此时的文化已经产生了“异化”的效果,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被大众文化所操控,丧失了“创造性”及“个性”。

“不仅如此,大众文化产品使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使人们不仅成为了消费者,还使整个社会表面上显得丰富多彩,但实质上却空洞无物,因此一切都只是商品而已,而且这种大众文化产品还剥夺了大众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任何事物都缺乏了创新的思想,由于大众文化夷平一切的个性,并且还具有欺骗性,使得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没有反对之声的社会”,由此大众文化的“控制性”与“操纵性”显现的更加肆无忌惮。由于大众文化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地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当代人都无一幸免地受到大众文化的控制与操纵。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欺骗性与操纵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全面发展起来。在靠高生产、 高消费来维持其生存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也具有了控制、操纵意识的功能。“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就在于对群众进行宣传、灌输和洗脑,通过调节公众生活、私人生活,来维持继承社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这种批判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在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科技产品的生产,把看似合理的工作或者生活模式强加给个人,使人们思想和行为“同一化”。因此,意识形态具有了控制与操纵群众的思想与心理的功能, 剥夺了人个性的发展,以此维护资产阶级对社会及大众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产品备受人们的青睐,人们可以通过科技产品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生活需要,使他们过着富足而又享受的生活却忘却了社会中的一些否定因素。这些否定因素,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另外一种属性,即资产阶级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意识相操控。所以,从本质上看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相异化的结果,其主要功能是美化现实生活而替现实辩护。这种辩护的功能不仅仅通过思想宣传来实现, 而且已经通过其他手段内化到人们的心理机制中。因此,综上所述,“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具有“欺骗性”与“操控性”。

三、“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密切相关

“在西方社会中,文化研究思潮、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大众传媒理论,几乎无一不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汲取某种理论滋养。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的对象则更注重于文化及艺术。”在发达工业的前提下,大众文化已经进入了全球性的轨道,其实质是一种商业性的运作机制。它为大众提供了多种休闲娱乐的消遣方式,在大众享受娱乐的同时也忘记了文化本身所带来的欺骗性,在普及文化与艺术的同时也淡化了文化与艺术本身的内涵与特性。大众文化实质是把艺术作品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通过大众传媒制造出许多虚假的现象,造成整个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人在这个“单向度”的社会中自然而然的被“异化”了。所以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已成为被“物化”的社会,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资本主义把文化及艺术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操控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自律性”和“独立性”,艺术被严重地“物化”了。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不仅仅是对某种哲学、某种宗教等这些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它还包括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这些被看成中立的,甚至具有肯定作用的东西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替现状辩护,从阶级属性上来看,意识形态是特定的利益集团,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同政治和群众活动联系在一起,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批判的理论,例如: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心理等。马尔库塞认为,把人原来并不具有的属性强加于人,迫使人们接受,然后再把个人利益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结果不仅使个人丧失了反抗的局面,而且还成为了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例如:“费罗姆”的意识形态批判集中于社会心理方面。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异化已经深深的进入了人们的思想。他认为,个人要在社会里生存就必需适应社会的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创造什么样人类,人类为了适应社会,就必需接受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也就表明了人类为什么不愿意并且还成为了维护社会统治的主要根基,同时也说明了人类丧失了生活中真正的需要。

因次,“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连,甚至我认为,大众文化批判是意识形态批判的一个分支。因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交织,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属性。大众文化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种种媒介。如:广告,电视,电影以及其他娱乐措施来欺骗大众。而整个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一同组织起来,对人们进行操控与欺骗,摒弃了一切创造力与个性的发展,使社会变得淡然无光。

四、“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其结果都没有取得实效性

这里所说的实效性是指法兰克福学派即使从各个领域提出了批判理论,但没有因为这些批判而采取措施,使社会发生改变。例如在领导权的问题上,只是有了杰出的代表来提出思想,但并没有采取行动去抵制文化商品的复制,去反抗社会对于人们的压抑。并且法兰克福学派一味的否认科技,但是却没有看到科技的发展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福利,这完全是片面的看法。虽然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影响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却是无法磨灭的。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没有真正做到从现实社会中、从艺术本身的属性中准确地揭示和分析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济世情怀。并且,法兰克福学派把科学技术理解成为“意识形态”,使他们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丧失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把批判的矛头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批判,从而违背了该学派建立的最初的宗旨。科技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突出的异化现象,对之进行批判是完全必要的,试图将此批判同社会批判联系起来,也是正确的;然而将对科技异化的批判转变为对科技本身的否定,并归结为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走向了社会批判初衷的反面,掩盖了造成科技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转移了批判的矛头,消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历史基本上已经结束,然而它的思想影响却没有因为它的学派衰微而降低,相反地,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自我异化的进一步加深,重新探索这一以当代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真实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2]王小岩.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

[3]刘林.试评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得失[J].江西社会科学,2006.

作者简介:李璐(198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