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某土木工程深基坑边坡支护的综合处理技术优化实例,通过理论分析、模型建立以及软件与手工计算等方法,首先对该深基坑工程支护中的内支撑体系作了比选,最后通过相关技术措施对整个基坑支护综合处理技术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细化。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在深基坑边坡支护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土质对支护结构选取的影响之外,基坑周围的环境以及施工时所用的设备都会对基坑支护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基坑支护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基坑支护类型,就能够大大的减少基坑工程的建设时间,降低基坑建设的成本,提高工程的质量。所以,深基坑边坡支护的综合处理技术对整个深基坑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1工程概况

某土木工程项目基坑平面尺寸116.47m×117.3m,基坑施工整平地面标高为19.0m,地下室底板垫层底绝对标高5.95m,基坑开挖深度约13.05m,核心筒范围局部加深7.05m,加深段平面尺寸26.5m×23.184m。

该土木工程基坑支护原设计为“预应力锚索+排桩抗侧向土压力支护结构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然而综合考虑现场实际情况、试桩取芯效果、施工工期安排、对周边地块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将“预应力锚索+排桩抗侧向土压力支护结构体系”优化为“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排桩抗侧向土压力支护结构体系”,将“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优化为“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支护桩间高压旋喷桩”。

2 边坡内支撑支护类型比选

目前现场排桩已基本施工完成。由于基坑四周均为待开发地块,尤其是东侧为地铁已确定开发用地,南侧为工商银行用地,使用锚索将对周边地块的开发造成严重障碍,所以建议本基坑支护结构下部采用排桩+内支撑体系。根据基坑的平面形状和目前施工现状,对以下三种内支撑体系的布置进行了比选:

(1)对撑+角撑布置体系,详见图1-1:

优点:在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利于控制墙移。

缺点:

1)支撑混凝土用量较多。

2)核心筒范围内的立柱桩与工程桩冲突严重,影响核心筒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3)由于十字交叉桁架与核心筒平面位置重合,核心筒地下三层以上部分的结构必须等到整个地下室地下三层施工完成,混凝土支撑拆除后方可施工,对整个工期有制约作用。

(2)圆形环梁布置体系

优点:

1)方便挖土和主体结构施工。

2)支撑混凝土用量较小。

缺点:

1)由于基坑南侧和东侧地势较高,北侧和西侧地势较低,虽采取了基坑上部放坡的措施,但仍存在一定的坑周荷载不均匀的情况,对支撑体系整体稳定不利。

2)须等到基坑的整个环梁体系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大面积土方开挖。

3)对中间环梁的施工要求较高。

(3)角撑布置体系

优点:方便挖土和主体结构施工、施工方便。

缺点:与圆形环梁布置体系相比,混凝土用量较多。

由于本项目工程进度和基坑安全都必须确保,而对撑+角撑布置体系对塔楼施工进度制约太大,因此不采用;圆形环梁布置体系不仅对土方开挖进度有一定制约,而且现场地势情况不利于该体系的整体稳定,因此亦不采用。综上分析,最终选择采取角撑布置体系。

3边坡支护技术优化

3.1 支撑竖向布置

原设计排桩标高为13.0m,改为内支撑后,为避免混凝土支撑与主体结构下二层板冲突,将原设计排桩标高调高0.3m,即13.3m,经初步计算分析,基坑上部采用放坡,下部排桩+一道混凝土支撑。

3.2基坑止水帷幕

根据高压旋喷桩试桩取芯效果显示,砂砾层与岩层交界面芯样不是很理想,为了保证深基坑的止水效果,确保深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将外排高压旋喷桩改为三轴深层水泥搅拌桩,内排高压旋喷桩保留。

3.3坑中坑支护结构

坑中坑局部加深7.05m,加深段平面尺寸26.5mx23.184m。根据地层条件,并结合核心筒桩基承台的施工统一考虑,采用放坡开挖的方式。

施工顺序要求:

(1)放坡后,先施工深坑结构底板及侧墙;

(2)然后在深坑侧墙外侧回填土,至桩基承台底。

(3)最后施工桩基承台和大基坑底板。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土木行业在产值不断增长、根基愈发牢固的基础上,对深基坑边坡支护综合处理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深基坑工程具备工程项目复杂、工作量巨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多、工程周期较长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深基坑工程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科学合理的基坑边坡支护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实施速度的基础上,尽量节约工程成本,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致力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国宝. 大直径环形内支撑体系的优化设计与计算方法研究[J]. 现代交通技术, 2010, 7(6): 69-71.

[2] 周爱其. 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优化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8.

[3] 吴晓荣.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计算与分析[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6.

[4] 邓永锋, 刘松玉, 洪振舜.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数值分析[J]. 岩土力学, 2004(25): 304-310.

[5] 张杭生. 软土地区深基坑“坑中坑”施工技术[J]. 建筑施工, 2012, 34 (11): 105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