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间信仰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间信仰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丁云(1986-),女,汉,西南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摘要:我国民间寺庙众多,民间信仰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求神拜佛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贯穿着民众一年到头的所有的大小事,寺庙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寺内供奉神灵众多,而却又呈现出多教派杂乱的现象,体现了民众信仰的混成体系和信仰的杂糅状态。本文以民间寺庙为例,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蕴涵的信仰状态和信仰心理。

关键词:民间寺庙;民间信仰;心理;迷信

一、民间信仰的界定

一直以来,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说法不一。乌丙安先生认为:“民间信仰是在民间广泛而普遍存在的日常信仰事象”。钟敬文先生也提出民间信仰“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之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他所主张的是民间信仰为自发产生的,而非人为创造出来的,很明显这与正式的人为宗教不同。

无论学者们对民间信仰的概念如何不同,但却一致认为民间信仰的前提是具有深林信仰的观念,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功利性。民间信仰的所有事象活动都是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求财、求子、求雨、求平安等等。究其具有的的功利性方面来说,民间信仰却与认为宗教有着明显的不同。

然而,民间信仰到底是不是宗教?吕大吉先生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宗教具有四个要素:(一)要有宗教的观念或思维;(二)要有宗教的感情或体验;(三)要有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四)要有宗教的组织或制度。结合这四点来看,民间信仰比较起完整的人为宗教还是各有缺陷的。其次,乌丙安先生还认为,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多功能性”、“多神性”,因此不能以一般的宗教学理论去解析中国多民族民间信仰的特殊事象。然而讨论民间信仰又离不开也避免不了宗教,所以,杨庆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他在《中国社会的宗教》一书中将中国宗教划分为两个类型:(一)制度化宗教,即指具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类型,其宗教事务常常和日常生活相分开。(二)普化宗教,即指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体系化教义。他给予中国宗教这样分类后,为复杂多样的中国宗教民间信仰确立了普化宗教的恰当地位。

因此,在人类学的意义上,民间信仰是重要的宗教类型。也正如恩伯夫妇对宗教下的定义,他们认为“所有社会都存在着可囊括早宗教这个术语之下的信仰,这些信仰随着文化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着。然而,不管对超自然事物的信仰存在着多少差别,我们都可以把宗教定义为与超自然有关的任何一整套态度、信念和习俗。”

二、民间寺庙的概述

在乡土社会中寺庙分布很广,数量很多,几乎没几个村庄都会共建共用一个寺庙,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寺庙里求神拜佛的信众就会呈现出“排长龙”的现象。寺庙内供奉的神灵呈现多而杂的现象,供奉的神像各有不同,中的来说有几种:1.佛教的佛祖:如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2.道教的神仙: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3.其他:岳飞、关羽、送子观音、十八罗汉等。这些神仙在排位上来讲,道教神仙一般为正神,居中,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为最高位,观音菩萨、罗汉等分居两侧,再往下为财神、土地等等。

由此看出,乡土社会中寺庙供奉的神像呈现出混乱的状态,佛、道及英雄崇拜都有涉及,其信仰明显为多神崇拜。

三、民众的信仰心理探究

人们在信仰对象上呈现的混乱状态,甚至对其信仰的对象不分派系、不论来历,并不明确知晓各神灵的职责是什么,但也一样供奉于庙堂之上。从此可以看出,“人们直接而单纯的生活需求因素主导了他们的信仰方向。”而民间寺庙充满着世俗的意味。

所以我们研究宗教时要注重主体,重视民间信众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单独强调其宗教的形式如何。所以,寺庙内供奉的诸多神灵,也只是为了这种需求,人们的信仰才会呈现这样的混成体系。可以说人们到寺庙求佛烧香,甚至不会注意堂上供着什么神仙或佛祖。

四、正确认识民间信仰

一提到民间信仰,大多数情况下会与“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然而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民间信仰表现的是人与神灵之间的一种关系,“人敬神、神佑人”。而迷信则是超出人与神灵关系之外的东西,是人对自身之外的命运、运气的一种非理性信仰行为。

从正确认识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说,学者们提出了“俗信”和“迷信”乌丙安先生认为:“迷信是对事物的因果进行歪曲认识的观念或施行歪曲处理的神秘手段,它具有十分浓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麻痹作用,有极大弊害;而俗信则是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或生产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习惯,这些传统的习惯无论在行为、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或间接用于生活目的。”

迷信被一致认为是反科学、非理性的一种盲目的、极端的信仰,是对社会生活具有危害性的。“俗信”则被认为是被民众广泛认可和遵守的一种心理信仰现象。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这一民俗事象,并且不能把它一概斥为迷信。深入其内在的信仰心理就会发现,其貌似盲目的祭拜仪式背后却隐藏着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心理需求。我们应该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民间信仰同样适用。(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注解:

①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70页;

②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页;

③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46页;

④ 同上,347页;

⑤ 同上;

⑥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466页;

⑦ 毛瑞绗,滑县李方屯年画《全神图》中的信仰心理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第28卷;

⑧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271页;

⑨ 乌丙安,评《民间信仰与科学文化》[J],民俗研究2002年第三期,164-167页;

⑩ 毛瑞绗,滑县李方屯年画《全神图》中的信仰心理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第28卷;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毛瑞绗,滑县李方屯年画《全神图》中的信仰心理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第28卷;

[4]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乌丙安,评《民间信仰与科学文化》[J],民俗研究2002年第三期;

[6]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