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敦煌壁画《九色鹿》中“成教化、助人伦”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敦煌壁画泛指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直至宋元结束,于敦煌地区开凿的石窟壁画。敦煌地区由于历代战乱及人为破坏现存石窟仅有552个,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存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多的古代壁画石窟群,内容宏富。 敦煌艺术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其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与神的关系以及神与人的关系,以安抚人们心灵、引导人们心地向善的艺术,从而达到中国古人“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目的。因此,敦煌壁画各开凿时期的政治以及文化对壁画的职能要求与世俗绘画完全不同。
为了大力宣传佛教的经义,广泛的吸引信徒,抽象、深奥的佛教经论史迹必须用通俗明了的形象展示给信徒,用以感召他们,使之笃信佛教进行朝拜,民众相信因果循环,以符合统治阶层利用宗教统治民众的政治目的。在洞窟内绘制大量的故事画,就是让信徒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实现“成教化、助人伦”。敦煌壁画早期中流行的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引人注目的魅力。主要可分为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是指描绘释迦牟尼转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下图)”等。
本文便以敦煌莫高窟中的二五七窟西壁壁画(开凿于北魏时期)――著名的九色鹿故事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本生故事画的形式是如何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职能目的。《九色鹿》将故事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描绘:救溺水者、被救者行礼、国王与王后、被救者告密、捕鹿、休憩的九色鹿、被救者者指鹿、九色鹿陈述。
《九色鹿》在处理这些情节的手段上,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性的排列,而将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陈述”放在画面中心位置上,描绘了有一位菩萨现身在鹿王身上,鹿王身上的毛分为九种颜色,鹿角如雪白,鹿静立不动时,它的全身就会闪着七彩光。画面充分考虑到对观众的一瞬间的视觉冲击力,首先利用最有力度的情节吸引观众,其后依次寻找情节欣赏整个故事。画面左边在鹿的身边常伴有一只小鸟。鹿与鸟便生活在一块水草丰美的恒河岸边,自由而快乐。有一天,樵夫进山砍柴,不慎落入恒河中,随着大河的波涛时现时没。他在河中抓到一段枯树,死死地抱住,拼尽全力伸出头来向天大叫:“满天神灵啊!可怜可怜我这受苦受难的人吧!”九色鹿听到樵夫的叫喊声,飞奔了过去并跳进水中,将这位落水者驮救上岸。樵夫清醒后,向九色鹿叩谢救命之恩。九色鹿对他说:“不用谢我,只请不要告知他人我的存在。如果被他人知道,我便会被猎杀。”被救者满口答应然后离开。右边则是:国王与王后、被救者告密、捕鹿、被救者指鹿。王后梦见九色鹿,意欲得到九色鹿皮,国王得知王后心愿昭告天下:“凡有告知美丽的九色鹿下落者并捕获者,本王将奖励黄金无数,与其共同治理国家”,溺水者被利益所诱不顾被救时的誓言,告知国王神鹿下落,并引领国王率领军队围捕九色鹿。当国王进山时,小鸟告知正在休息中的九色鹿:“国王正在落水樵夫的引领下来围捕你。”九色鹿被手持弓箭的士兵围住,全身发出七彩光,国王认得是一头神鹿,听取了神鹿的陈述后,便心生惭愧。国王呵斥满身长出毒疮的溺水者:“你如此猪狗不如,竟以德报怨,实在该死。”国王见到神鹿后,便实施善政,教化民众,使当时民众没有疾苦,国家和平富足。为了突出“九色鹿陈述”这一中心情节,画面两边的故事构图都呈现出向中间倾斜,而其中的山水、人物、车马背景,包括九色鹿本身的动作都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中心部分。这样的构图技法使得作画者在处理画面时变得十分灵活与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根据绘画材质特性的不同,重视视觉效果的表现,使得画面处理的极富感染力。
九色鹿勇救落水者,而落水者贪图富贵金钱、忘恩负义并且恩将仇报,一经诱惑便出卖了自己的恩人,幸而国王通达明觉而以善良仁慈待人,查明原委之后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从此不再捕杀九色鹿。故事的最终以见利忘义的恶人脸生毒疮、满嘴生恶遭到应有报应而结束,生性贪婪的王后被气死,而贤达的国王得到了天神的护佑,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古代壁画中所蕴含“成教化、助人伦”的实现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无从谈起,自东汉灭亡,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乱无常,民众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敦煌壁画的《九色鹿》故事不仅符合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更是劳苦大众对和平生活、期盼贤明君主的愿望表达,作品深刻而又生动的揭示了佛教教义中善恶业报轮回的观念,亦向民众宣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现了古人“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