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戏剧观众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戏剧是13亿人的土地生长出来的声音,是中国人表达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艺术种类。近年来,戏剧演出市场的不景气已是不争的事实――观众日益减少、演员后继乏人,这块民族艺术瑰宝正在失去它昔日的光芒。有位老戏剧艺术家不无担忧地说:“我们面临的不是不进则退,因为我们没有退路了,而是不进则毁。
戏剧的演出市场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演出市场一样,观众是根本,没有观众,就没有演出市场。但热情的观众不是从天而降的,需长期培养;成熟的演艺市场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不断培育。只有高水平的观众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演员,观众是演员副业发展的根基。可是,如何培养大批的戏剧观众呢?
首先,我们要强调“扎根性”。年青人的文化需求将对将来的文艺发展倾向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培养普遍的戏剧欣赏人群,要建立在长期的扎根工作上。利用政府力量、官方资源,在人格形成时期提供全面而有系统的美育课程。在台湾,小学三至六年级已有了戏剧导览及导听课程,每年为3万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提供30场剧场初体验。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借鉴送戏下乡的形式进行“送戏进校园”,由政府买单,各剧团每年在中小学校演出固定场次,并进行戏剧知识的普及,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培养一批未来的黑发戏剧观众。
其次,我们讲究“普及性”。去年,北京举行了一次京剧进校园活动,两个多月的活动时间,京剧人携带着一批优秀剧目走进北京、天津的16所高校,随着京剧的一次次闪亮登场,京剧与高校学子进行了一次次亲密接触,在中国政法大学演出时,演员们每个精彩动作都会引起长时间的掌声。一位演员激动地说:我们在台上都不敢做动作了,没想到他们这么喜欢京剧。青年学子的好奇与喜爱,让戏剧人兴奋不已。可见,传统戏剧并不是不美,而是缺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优秀的经典的戏剧作品。去年在长沙举行的2007年湖南省艺术节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届艺术节除了小部分通过票房出售低价门票,绝大部分场次组织机关公务员、教师、学生、部队官兵等观众到剧场观看,力求给多层面民众提供接触多种戏剧样式的机会,以逐步提高民众对戏剧艺术的理解、接受与欣赏能力,15天时间,60台剧目的演出,近10万人的参与,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湖南高雅艺术的消费群体。
再次,我们也要重视“精品性”。其实,不是观众不喜欢戏剧,而是现代戏剧很多时候脱离观众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吸引观众。历史上我们有那么多的剧目久演不衰,是因为这些剧目经得起琢磨,美不胜收、韵味醇厚。戏剧走近观众,尤其要剧本好、演员好,唱念做打、编导舞美都优秀,才能吸引观众、争取观众、留住观众。我国现阶段的“出人出戏”的精品战略、人才战略也有力地推出了一批批优秀剧目和优秀创作人员,对推动我国的戏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大学都有戏剧系,这些对于培养戏剧人才非常重要,因为戏剧系很多,有各种各样如剧本比赛、朗读剧本、工作坊等鼓励写好剧本的方式。中国戏剧缺乏好的剧本,写好剧本的人不多,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最后,我们仍然要提到“市场性”。高雅艺术首先要注重社会效益,其“市场性”不得不提及。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媒体和企业的热情关注与支持。世界歌王来北京演唱,几万人观看。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听?是文化公司和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包装的结果。其实,民族艺术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心。另外,标价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行票价一般介于50-800元人民币之间,这相当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者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左右。从而阻挡了一部分观众到剧场欣赏戏剧艺术。而在加拿大一般票价介于6-60加元之间,基本相当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月薪的百分之一左右,正是从培育“潜在”观众和开拓未来市场考虑,对一些院团和各种戏剧艺术节的“低票价路线”应予以大力鼓励和支持。
悠扬的胡琴声流淌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民族艺术的氛围里散了又聚,旨在真正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懂戏”的、愿意走进剧场看戏的观众,从而拥有大批戏剧消费者,中国戏剧市场才会繁荣起来,戏剧才能在民族文化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地位,戏剧艺术一定会有一片晴朗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