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着眼细节,让思维充满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着眼细节,让思维充满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细节虽小,但能成就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精心捕捉细节,用细节点亮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灵动飞扬。

[关键词]细节 小学数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92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精心处理教学细节,才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灵动和生机。

一、有效切入,巧设细节,为思维提供“基点”

教育学家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显然,注重细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尤为重要,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来进行切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促其主动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出示一袋玉米种子,并告知学生这袋种子的说明书上写着种子的发芽率为96.6%。96.9%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96.6%表示有100粒种子,发芽了96.6粒。”也有学生说:“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表示100粒种子,大约97粒发芽。”教师追问:“是不是袋子里面只能装100粒种子呢?”这时有学生说:“不是,96.6%表示1000粒种子,发芽了966粒。”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袋子中不是正好100粒或者1000粒种子,发芽率96.6%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学生若有所悟地说:“发芽率96.6%,是用玉米种子发芽的种子数除以玉米种子的总数得到的,它表示发芽的玉米种子占玉米种子总数的百分比,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所以我们不能说是96.6粒发芽……”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了玉米种子包装袋上面发芽率这条信息,但没有直接讲解发芽率,而是通过追问,让学生按照以往的思维模式解释发芽率。学生深入思考后都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二、注重迁移,把握细节,为思维提供“落点”

数学知识点有着纵向和横向联系,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成为后续学习新知探究的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方格纸上演示把一个圆涂成黄色,并提问:“你认为这个圆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假定1小格是1平方厘米)?”一学生说:“我们在学多边形面积的时候,学会了数方格的方法,我觉得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的大小。” 另一学生说:“可以利用正方形的面积来估计,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也就是将圆看大一些,就成了正方形,圆的面积应该比4个正方形的面积小一些。”教师引导学生:“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而来的吗?(转化)那么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讨面积呢?”这时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认真倾听,相机诱导:“到底把圆转化成哪个已知图形来计算面积会好一些呢?让我们一起开始操作……”

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应该注重引导,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通过迁移,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立足体验,探寻细节,为思维提供“支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显然,数学学习需要的不是被动式理论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了解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化,并从实践经历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领略数学知识的无限魅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商的近似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取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取近似值的策略,我出示了三道问题:

1.超市里的鸡蛋每千克8.56元,购买2.6千克,大约需要多少元?

2.每个油壶可以装4千克油,装50千克油要多少个油壶?

3.每套衣服用布2.3米,2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三个问题各有侧重,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探寻取近似值的方法。问题1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问题2及问题3有着特定的问题情境,需要学生灵活地取近似值,问题2需要根据“进一法”取近似值,而问题3则需要根据“去尾法”取近似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到取近似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在充分地比较与分析中理解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取近似值的一般策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虽小,但往往闪烁着灵性与魅力。因此,教师应以细节为突破口,关注教学细节,优化教学细节,让学生围绕细节展开思考,让小学数学课堂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