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样遭遇两样结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样遭遇两样结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杜甫的《望岳》入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初中生对诗歌所抒发的不怕艰险、攀登绝顶的豪情壮志感受不深,总觉得跟以往学习过的主题诗文差不多,没有新颖之处。笔者以为教学《望岳》时,若能紧扣“落第”这个写作背景,与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拓展比较阅读,就能一下子拉近今日学生与唐代学子的距离,与千年诗圣对话,引发共鸣。

唐玄宗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试,名落孙山。于是在赵、齐一带漫游,《望岳》就是诗人游山东,经泰山时所写。张继的《枫桥夜泊》也是他进士落第后途经苏州而写。杜甫和张继可谓遭遇相同,都是踌躇满志却科举落第,但由于两人对待挫折、困境的态度不一样,胸襟、抱负不一样,在几乎相同的处境中所写的诗歌《望岳》《枫桥夜泊》的内涵也就迥然不同,两人最终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

一、入诗的景物不同

《望岳》中描绘的景物是雄伟的泰山,“青未了”的齐鲁大地,颈联、颔联极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诗中除了在“荡胸生层云”一句中含蓄地流露出落第的不平、郁闷外,丝毫感觉不到诗人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废。也许是五岳之首的泰山给了诗人勇气雄心,也许是山顶缭绕的云气将诗人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也许是一望无际的齐鲁大地让诗人忘却了自我,反正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满怀的豪情,可谓年轻气盛,少年英雄。

《枫桥夜泊》中所选景物则是西沉的月亮,啼鸣的栖乌,单调的钟声,侵肌砭骨的寒霜,从而渲染出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寥和羁旅者的孤单凄冷。“江枫”、“渔火”在明暗对照中表达出了诗人的孤寂、飘零之感,有家难回、无颜见家乡父老的愧疚、无奈之情,那孜孜不倦的寒窗苦读,殷殷期望的家人、亲友时时浮现在眼前,为下面的“愁眠”都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抒发的情感不同

《望岳》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意即“一定要”语气坚定,抒写了诗人不怕艰险、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服输,不低头,这正是杜甫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仍能引起广大读者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甫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

《枫桥夜泊》一个“愁”字贯穿全,江南美丽的风光没有抚慰诗人受伤的心灵,所以吸引诗人眼球的是斜月、寒霜、江枫、寺院、客船等使人伤感、哀痛的景物,失落忧伤之情就成了全诗的基调,失败、颓唐情绪弥漫了诗人的整个身心,没有一星半点的转机希望。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取得的成就不同

杜甫面对这次科考失败依然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他在诗歌领域里取得的成就,证明当年的杜甫并非口出狂言,妄自尊大,他用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履行了当年的诺言,登上了诗歌之“绝顶”成了诗圣。他的诗歌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现实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高峰。而张继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跟杜甫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他现存诗歌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除《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外,其他的成就都不是很高。

四、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杜甫诗歌对后世影响的巨大而深远早有定论,不必多说。毋庸置疑,仅《望岳》诗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化淳”的崇高理想,虽然自己穷困潦倒,狼狈不堪, 却一直关心时政,忧念时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就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又力有着不从心的苦闷心情。尽管自己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但推己及人,心系百姓,悲悯苍生,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襟,令无数后来者荡气回肠,唏嘘不已。他的心胸气魄,他的品格精神光照千秋,炳彪史册。而《枫桥夜泊》中没有走出失败阴影的张继,尽管后来中了进士,官至御史。但他对文化的贡献和人类的影响与杜甫相比则黯然失色。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赏析,初中生对《望岳》诗中所描绘的巍峨神奇的景物会有深刻印象,所抒写的豪情壮志会有深入地理解体会。诗圣就是不同寻常,他尽管落榜了,但由于理想高远,气魄宏大,所以入眼的景象都是雄伟辽阔、神奇秀丽的,自然激荡在胸中的就只能是豪迈雄壮之情了。学生也会明白,成长中的挫折、失败在所难免,但只有乐观自信、锐意进取,才能走出困境,只有理想崇高、胸襟博大,才能成就非凡。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川区教育局教研室(7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