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仿与创新:中国动漫人才培养现状与提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仿与创新:中国动漫人才培养现状与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我国动漫产业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些年,我国动漫行业发展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出现了飞跃,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动漫原创性问题与品牌效益问题一直困扰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根本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动漫创新和动漫市场的有效运作机制。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是关键。加强动漫人才能力与素质提升直接关系到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高校作为我国动漫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担负着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认清动漫人才培养现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模仿创新; 动漫市场 ;人才培养 ;提升

动漫市场行业发展火热,我国政府因此相继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力图从机制体制建设、市场导向以及管理等三个角度促进我国动漫事业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国内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外动画片对我国市场的倾销行为,加快形成我国动漫产业基地,提升宣传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过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加强人才的综合培养。近些年,我国动漫行业发展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出现了飞跃,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动画原创性问题与品牌效益问题一直困扰我国。本文结合我国动画原创性模仿与创新路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首先学习国外先进动画产业管理经营模式,创新思维,形成符合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特征的全新空间。

一、我国动漫人才培养现状

(一)我国动漫市场供需不平衡

对我国而言,动漫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市场需求量较大。与此同时,我国动漫市场当中也存在一种矛盾,那就是专业综合性动漫创作设计人才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在2005年至2008年,我国动漫人才总需求超过了60万人次,其中影视动漫专业人才总需求超过了15万,动漫人才则超过了10万人左右。但是国内市场当中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则不到1万人,这项数据与比重仅能够达到韩国总比重的三分之一。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还将继续增长,只有培养出更多的动漫专业人才,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结构性失衡

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定位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顶层、中层与底层。顶层则主要是指动漫行业基于战略角度的管理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具有动漫市场营销活动能力的人才与创意性人才,这部分人才是动画产业当中的核心人才。但是,我国国内这个类型的人才则主要集中在中层管理人才与技术性人才。职能管理人才总需求量较大,更是动漫产业当中的最骨干力量。底层人才则更多是指动画加工与操作类型的制作人员。这部分人的需求量也较大,但是我国市场当中这部分职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一些行业专家认为,我国动画产业当中的专业人才结构属于金字塔结构,其中底部从事动画加工人才最多,拥有编剧、导演以及制作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而具有动画产品品牌管理与相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秀人才更加紧缺。这种情况直接表明了我国动画产业的人才结构失衡。

(三)人才综合素质较低

1.当前,动画从业者缺少专业系统性教育与培养。动画制作属于一类需要具备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素养。因此,相关从业者的能力培养则十分重要,需要具有十分优秀的视觉艺术创作能力与美术相关基础。目前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艺术创作者多数是基于喜好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半路出家的个人,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较低。

2.动漫人才对传统文化知识结构掌握不足。动漫产业发展不能够单纯效仿动画发达国家,单纯性的学习艺术风格与技术并不能够形成创新,而是应当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3.人才市场敏感性相对不高。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题材往往受到局限,动漫制作缺少时代感与娱乐性,因此很容易造成动画产品受到排斥,针对性不足也是动画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动漫教育师资能力不强。首先是没有专职从事动画制作与研究的教师;其次是结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师资配置不足;最后是学院盲目寻找动画将才支撑门户,造成了动画教学流于江湖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是实践能力不强,只能纸上谈兵,要么也只是“泥瓦匠”,缺少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企业需要。

二、对动漫人才培养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专业教育提升专业人才创新能力

我国的动漫作品数量并不少,而真正具有高质量的精品作品却不多,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动漫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动漫制作的模式单一 ,作品往往出现内容雷同与模仿的情况。在动画国际市场当中,中国制造动画的规模与影响力尚未形成。这种情况与我国在动画行业当中缺少创新能力有关。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无法实现从模仿向创新方面的转变。

动漫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尊重个人与个性,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性作用,应当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通过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开发学生潜能与个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形成自我思考与总结能力。促使学生基于个人天赋的基础上进行发扬与创新,并真正成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全新创造性动画人才。

(二)加强培养形成复合型人才

在动画产业当中,动画专业学习属于科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升动画人才的复合型能力,也就是对两者知识之间的融合。更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动画人才的基础性。但是,我国专业动画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其中动画人才的能力培养多集中在具体环节上,国内很少拥有艺术创作与技术两者兼备的优秀制作者。为此,在具体的培养教学活动当中,开发动画人才的复合型能力是关键。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动漫专业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使学生充分具备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与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动漫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动画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三)在培养过程中形成应用性人才

在对动漫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努力使受教育者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动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达到此目的。动漫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教育文化上的交流,动漫人才的培养应当打破教育区域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使用更多更好的资源。国际动画市场当中,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具备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其中包括对研究生以及本专科生的交流,促进合作关系形成,使学生能走出国门,进入到世界动画大环境当中进行学习,了解领先世界的动漫知识与技术,或者可以采用顶岗的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工作能力与专业素质,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四)创新动漫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影视和传媒专业院校以及综合大学中的影视艺术专业,应该实施“强强联合、协同育人”的动漫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有专家认为,“联合――中国高等动漫教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之初,我国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原创,推进动漫产业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迈进,并将发展为动漫大国强国作为目标,开始了我国动漫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之路。建设动漫强国不仅要有足够数量的动漫专业人员,更主要的是要有相当数量的高端动漫专业人才。培养高层次的动漫人才,需要高层次的师资和有利于高层次动漫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没有高层次的师资是难以培养出高端动漫人才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可以通过自身培养,二是在全社会公开招聘,三是聘请地方动漫企业中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四是到国外聘请高端动漫专家。

动漫高端人才培养不仅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还必须构建起有利于高层次动漫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改革教学内容,除了继续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外,还应加强数字化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践、技能实践、专业实践和创作实践;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国外一流大学或知名动漫企业,接触更多国外一流大师和专家,增加阅历,开阔视野,为他们将来成为动漫高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想要获得国际影响力,需要从各个方面提升动漫人才的能力,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加强相关主管单位的政策引导能力,不能够单纯将数据分析与统计作为工作重点,应当加强对动画片质量上的调整。其次,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对国外优秀动画片工作室的制作与经营理念进行借鉴性学习。最后,还需要转变动画片行业从业者的心态与认识,应当始终坚持动画人是文化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动画人才是经营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动漫产业独立发展的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不断推进我国步入动漫产业强国。(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口述历史”视域下的中国动画原创力研究 (编号W201312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楠,刘玉平.困境与出路――中国动漫产业人才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

[2]王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精英人才的培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

[3]毛昕雅,张帅,何邵军.动漫创意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合肥市动漫产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

[4]卢斌,郑玉明,牛兴侦.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