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盛行,漠视评价的主要标准――有效教学,应该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原则和策略践行有效教学。“因材施教”要注意层次性教学,“因地制宜”践行课堂的生活化。

关键词:课堂模式;有效教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层次性;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掀起了高潮,“三三六”自主学习、“先学后教”“三转五让”“35+10”循环等实践模式纷呈,也演化出了众多的课堂教学新理论。广大教师趋之若鹜,亦步亦趋探索课堂模式,划块分时践行课堂环节;似乎模式失当就是课改失败,形式主义使然。如何矫正课堂教学改革的这股“歪风”,就得回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改革。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应该是解决的利器之一。

一、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段的工作,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所谓的模式,而是指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什么及学的程度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收效甚微,即使教学模式再“花俏”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获得最大化的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没有效益的指标。

二、“因材施教”注重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它的含义是要求根据学生个性化特点进行教育培养。那么,课改模式怎样判定是否做到“因材施教”,关键要关注其教学是否具有层次性。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不能根据教学参考书搞一刀切,要让学生量力而行。课堂教学对学困生、温饱生、学富生的设定目标,要有层次性。学困生的目标设定要能激励信心,温饱生的目标设定要促进发展,学富生目标设定要挑战更强。

2.分层设问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往往直观体现课堂问题的设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课堂变成学生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用。如学《论语选修》时,樊迟在圣人门下学种庄稼,被孔子斥为“小人”,设计的问题为:什么是小人,为什么孔子骂学农活爱劳动的樊迟为“小人”,怎样理解孔子的观点。“什么是小人”的疑问一出,后进生情绪高涨,“道德败坏的人”“阴险狡诈的人”等回答不绝于耳;问题二抛出,后进生情绪稍低,自我否定,陷入思考,而中等生情绪高起,“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高论把“小人”更正为“没有出息的东西!”“不堪造就,不求上进的”;到了问题三中等生稍静,优等生露头角,以孔孟之道进行整体把握,有的联系上文在《卫灵公》篇里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强调社会分工,既然做了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有的联系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可见孔老夫子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不同问题撩拨不同层次学生的心弦,让课堂充满波动的情绪,可见课堂分层提问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因地制宜”践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1.文本解读“因地制宜”

文本解读若能从现实出发,更易接地气,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有利于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汉家寨》一文的主题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学生很难理解: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寨中人为何仍然选择坚守?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好地把握主题,就讲了一个故事:学校旁边有块地在河岸边,一开春,我父亲就会细细耕耘,种上农作物,可夏汛一到,上涨的河水就会把那块地里的庄稼冲得干干净净,那块地里从未收获过一粒粮食,尽管如此父亲仍一如既往,一开春就开垦、耕耘、播种。我曾不解地问他:既然没收获为什么还要耕种?他笑着说道:我不忍心看着那么好的一块地荒着。这就是传统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宁可没收成也不能让它荒芜。因此,对于民俗文化传统很多人不惜一辈子用生命坚守,那是信念,是景仰,如同老人们对京剧的感情。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汉家寨》讲的就是这个主题,结果受感染的学生学习该文的积极性很高,对主题的理解特别准确、深刻。

2.研究性学习“因地制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不能照搬一些名校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切合现实,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高中语文《胡同文化》拓展案中为学生设计“北京有胡同文化,我们的身边有鼎文化、白茶文化、小吃文化、酒场文化、红白喜事文化等,请就一熟知的发表看法”,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落实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实现了学以致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更是如此。因为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没有最好,只要适宜,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都应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09-01.

[2]庞维国.自主学习:教与学的原则.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