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和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和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管上皮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多有两肺呼气相哮鸣音,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可逆性。其诱发因素多种多样,而发病机制则相当复杂。

1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

1.1茶碱类是常用的平喘药。传统上认为它是通过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的使平滑肌舒张的作用,达到止喘效果。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茶碱除了直接舒张平滑肌外,还具有消炎作用。

1.2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中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主要作用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等。

1.3β2受体激动剂也是常用药之一,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少。其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近年来,有专家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可协同抗炎平喘。

1.4M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抑制气道平滑肌内迷走神经的运动神经元所释放的乙酰胆碱而起平喘作用。特点是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对老年人的疗效不低于年轻人,对支气管哮喘伴有咳嗽的有较好疗效。

1.5抗过敏药物具有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凝集,同时抑制其释放组织胺等介质。主要治疗I型变态反应引起中度支气管哮喘,并有预防作用。

1.6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药物。目前在我国应用主要是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其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其它细胞表面白三烯受体的拮抗,抑制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的半胱氨酰白三烯的致哮喘和致炎作用,产生轻度支气管舒张和SO2诱发的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恶化。

1.7其他药物如利多卡因、氨甲蝶呤、环孢素A、硫酸镁、白细胞介素、秋水仙碱、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基因治疗等等。

1.8祖国医学治疗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悠久的历史。祖国医学认为素有宿根,与外邪侵袭,痰浊干肺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常用的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细辛脑素片等。另外,还有针灸、耳穴埋针、中药穴位敷贴、足底反射区按摩、药膳食疗等等。

2病例

患者,男,1958年出生,幼患奶癣,9岁起明确支气管哮喘诊断。发作频繁,初用非那更,氨茶碱。12岁起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喷雾剂,并经常用地塞米松,19岁参加工作后,病情逐趋加重,严重时每周急诊,静脉推注或滴注氨茶碱、激素、抗生素等。1997年4月底,因哮喘急性发作急诊,由医师接诊,给予迅速控制治疗,待彻底缓解后,门诊详细询问病史,系统检查,发现患者为过敏体质,每年5月1日、10月1日左右必发,疲劳、心情烦闷易诱发并加重。根据患者病程较长,发作次数频繁,已有肺气肿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维持治疗,初始阶段有过反复,即予升级,再逐步予以调整,选择适合的品种、剂量、剂型。经过医患沟通、磨合,寻找发病规律和治疗反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止哮喘发作方案,并教会患者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患者本人又参加了市哮喘俱乐部,与哮喘病友交流心得体会,参加体能运动,并密切配合医师,定期随访,近8年,不再急诊,在门诊随访就能维持,基本上出现哮喘预兆,自行必可酮喷雾数下即可良好控制,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3体会

3.1寻找过敏源,避免诱因在明确诊断后,应尽可能详细询问病史,帮助指导患者寻找过敏源比过敏源检测更为准确,更加有临床意义,要避免诱发因素,一旦病因明显又能避免,则可使病人获得一劳永逸的良好效果。

3.2预防为主,合理治疗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需长期、系统防控。哮喘发作有濒死般的痛苦,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对哮喘患者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作为呼吸科医师,对待患者要像亲人一样耐心细致,持续系统的与患者沟通,帮助指导患者摸清发病规律和治疗反应,因人而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防止哮喘发作的方案,让患者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即为合理治疗。

3.3心理疏导,持之以恒要真正控制哮喘,除了医生的诊断治疗外,更主要的是要让患者明白还得靠患者自己。要让患者明白,只要密切配合医师,坚持认真用药,定期随访,做好预防工作,虽不能根治,但能很好控制。

3.4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循序渐进,坚持长期活动,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也是哮喘患者防止反复的重要举措之一。

让我们协同患者一起努力,为早日实现全球哮喘防治倡议中定义的哮喘控制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