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课文”与“有感情地朗读”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苏教版语文课后第一题有了明显变化: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提法减少了,“朗读课文”的提法增多了。我认为这是苏教版教材的另一个优越之处,为什么呢?

一、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体验、感悟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朗读、静思、默读、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获得。朗读,只是阅读的一种。当学生阅读文本时,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灵,并获得相应的震撼或感悟。那么,这种感悟或震撼是否一定能通过有感情朗读再现呢?据我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真正感悟文章主体生命,把握作者心灵呼声,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学生,通常也很难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为真正能通过朗读表达阅读收获的人并不多。加上很多文字也难以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虽然《课标》并没有具体界定,执教者也应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而定,不可强求。否则,朗读要么无病,要么卖弄技巧,又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现今,朗读被空前重视的教改形式下,执教者以“朗读方式多样”,“朗读体现层次性”自居。评课者以“书声琅琅”“美美的读”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未免又进入了一个误区。其实,真正体悟文字精妙,给予生命感悟的高层次的阅读,其本身是不会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读的。“每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的朗读”(窦桂梅)。我们熟知“竟无语凝噎”“此地无声胜有声”这类情境,为何偏偏要让学生都那么奇怪地朗读,才能表明重视了朗读呢?莫非只是为了展示给听众吗?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J、抄写员》。教师让学生默读父亲发现小叙利奥深夜为自己抄写签条的感人章节。多数学生深情凝重,有的同学叹气,有的暗自出神,有的眼中有泪……可见文章的父子深情打动了学生,这是多么好的收获啊。可到了后来,老师偏偏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来读去,眼泪没有了,叹气没有了,更不用说有感情的朗读了。试想一下,当我们遥望西天美丽的云彩时,是否想到过要鼓掌。“正像一朵玫瑰花的美一样,它是不能被分析的”(泰戈尔)。如果我们去分析它有几片花瓣,去分析它有多少色素并努力去读出她的美时,作为玫瑰花的美便消失了。我们读《再别康桥》时,我们也许会有感情地朗读。但当我们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们怎会想到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朗读不应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方式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评价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再看教改中的阅读教学,到了非“有感情朗读”不能体现“语文教学质量”的地步。要是一堂课学生最终不能在“琅琅读书声”中结束,便不能体现课堂效果。把朗读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方式的做法未免过于片面。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各种因素影响

1,没有体验难表深情。体验是学生情感积淀基石。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是很难有思想共鸣的。以《开国大典》为例,这场开天辟地的庆典如果让参加过革命战争或亲临庆典现场的群众来朗读,我们相信,即使他们口齿不清,我们也能从他们的情态或语调中感受出情感来。换成小学生,即是怎样的技术指导也无法获得效果。

2,艺术语言并非生活语言。我发现,学生平日里说话都富有感情,为什么一到课文朗读就出了问题呢?原因在于生活语言以口语方式体现,艺术语言以艺术方式体现。两者有距离。要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把艺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二是艺术语言要再现为艺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种转变对学生或成人来说都很难(我们发现有感情朗读的教师不多,一些媒体中朗读者的表现也不吸引人便是证明)。某校例行公开教学活动,执教班级学生在底下抱怨“讨厌死了,整天就是读读读”。难道有感情朗读只会使学生厌烦,教师能不顾学生的愿望而乐此不疲么?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不断尝试失败而厌倦语文课堂,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3,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朗读。以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教材为例。全册共28篇课文(另4篇补充课文)。11篇阅读课文不做要求外。17篇讲读课文中只有3篇(《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学奕》《两小儿辩日》)在课后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其余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些文章中,教师和学生果真都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吗?不能。《古诗三首》《开国大典》《“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读出感情来都很难。既然这样,何不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高要求该为“朗读课文”,让每个学生都敢举手朗读,都能诵读(这里指背诵课文)。这样,反而能放松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都敢读,爱读,大胆地读。

4,学生个体的生理特征影响表达效果。每个人声带、口腔、气息、音量都有区别。同样的材料,也会因人而有不同的朗读效果。如何判断学生的朗读是有感情的(即如何避免学生自己觉得是在有感情朗读而教师却觉得朗读感情不够而制约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甚至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用评价尺度(朗读标准)衡量不行,不凭尺度衡量也不行的两难困境。

“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现在大流行的“古典诗书诵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语文课文要尽可能多读,尽可能多诵肯定是对的。但“有感情地朗读”受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影响较多。教师也应以评判的态度正确看待“有感情朗读”这个话题。让“有感情地朗读”真正体现出语文应有的灵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