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巴赫手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音乐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巴赫手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音乐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赋格曲,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赋格”一词是拉丁文“fuge”的译音,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最严谨的曲式,起源于15世纪末。到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J.S.巴赫在音乐创作中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创造了赋格调性布局,使这一曲式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一部最能体现巴赫创作风格的作品,不仅表现着巴赫创作的非凡才华,还深刻显示出巴赫一生的音乐风貌和以巴赫为代表的复调音乐的创作与发展特点。

关键词:巴赫;赋格;演奏随想;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624.3文献标识码:A

约翰.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注:参见在达升著《艺术百科》,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其家族音乐人才辈出,曾出现过数十名音乐家,而巴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在欧洲有“近代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美称。无论是他与悲惨命运抗争的精神,还是他献身于音乐艺术苦苦追求的执著;无论是他对德国宗教音乐的继承和改革,还是他无与伦比的善于发展一个音乐主题的即兴演奏,一直发展到“赋格”的大师,都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启迪。

一、《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整体特色

托卡塔是起源于意大利及附近国家,尔后又广泛流传于欧洲的一种曲式,又名“触枝式”或“触枝曲”,为自由即兴式的键盘乐曲,常有几个对比性较强的乐段组成,速度快,节奏紧凑,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托卡塔曲式变得自由奔放,适于快速演奏(注:参见罗传开编著《外国名曲欣赏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赋格曲,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复调音乐,是相对于单声部音乐(只有一个旋律)和主调音乐(一个声部是旋律,其余声部为伴奏)而言的,它是多声部对位性地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复调音乐起源于9世纪的西欧,13―16世纪末为复调音乐的黄金时期,此时创立了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对位法,16世纪以后,复调音乐在结构方面和技术手法方面都日趋完善,为器乐复调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18世纪巴赫在作品中采取了以和声为基础的创作方法,即不仅要求横的线条独立,同时还注意到纵的和声关系,并且大大发展了赋格曲的形势(注:参见陈建华著《音乐由来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赋格”一词是拉丁文“fuge”的译音,其原意为“循走”。循走曲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最严谨的曲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起源于15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开始采用的模仿进入,在器乐“利切卡尔”中,以及后来在“坎佐纳”和“随想曲”中都相继效仿这种手法。在此基础上,最后演变形成了一种独立的音乐曲式。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大约始于17世纪。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赋格曲的结构包括“呈示部”“发展部”(或叫“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组成部分,但通常还有一个结尾。赋格曲式包括主题,对题,答句和插句等几个组成部分。

呈示部以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依次在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作为最初的陈述。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呈示部之后,便是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与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乐曲进入发展部。发展部之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并与答题构成主调――属调或主调――下属调的布局,这便是赋格曲的再现部。再现部之后,在经过一个尾声――即结束部分,至此赋格全曲告终(注:参见陈建华著《音乐由来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赋格曲式类似变奏曲,它也为原来的大型变奏起到了良好的开端作用。巴赫主创的前奏曲与赋格曲成套作品(见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使赋格的发展达到了成熟与辉煌的顶峰(注:参见闪源昌著《手风琴作品指导》,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在魏玛宫廷任职时(1708~1717)创作的,这首乐曲是巴赫管风琴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雄伟的戏剧情节和华丽的技巧,是一首高雅,雄浑,底蕴丰厚的乐曲。在作品旋律中,巴赫已大胆地投入了他那敢于独领的,具有一定叛逆精神的音乐,使人们耳目一新,震耳发聩。该曲被作曲家斯托科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波兰钢琴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加维安尼改编为手风琴曲。此曲改编为手风琴曲之后,无论在技巧,程度,还是音乐内容上,都可称之为改编古典作品中最成功,演奏率最高的手风琴复调作品之一。

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结构与提示

乐曲分别由一首托卡塔和一首赋格曲组成,前后两部分的音乐形象十分统一,均以同一个乐思作为基础。乐曲采用d小调,第一部分开始有八小节的导曲,类似前奏导入托卡塔。作曲家对导曲的要求是每分钟40拍二分音符,曲子开始提示Adagio,意为“从容地,慢慢地。”托卡塔是由导曲第8小节后一拍的后半拍开始的,这一部分托卡塔结构非常自由,速度变换五次,从开始速度迅速变为每分钟奏92拍二分音符,提示语prestisslm.意为“极急速地”。到28小节为托卡塔第一段。第二段到第48小节结束,速度变为活泼的每分52拍。情绪要求Allegro意为“高兴”,并且Sempre Legato(保持始终)。从第49小节开始至第58小节又变速为“极急速地”而第59-65小节的速度急转直下为每分钟奏40拍四分音符,表情为“Lento”意为“慢慢的演奏”。其中63~65小节要求慢中加重。提示语Pesants意为“慢速且每个音用一些重音”。由于托卡塔以上各种素材,使之时而庄严肃穆,时而急速如风,时而又臆想沉思。可谓变化复杂,充分地发挥了这一体裁富于即兴和技巧性的特点。引子由下行的旋律线组成的慢板饱满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音响宏大的减七和弦分解之后,呈现出托卡塔主题。自由而即兴性的托卡塔主题采用风暴般的急板,一气呵成,象流水一般。接着转入更富有戏剧性的复杂乐思中。音乐更富于变化,矛盾冲突似更尖锐化。然后在展开过程中不时插入急速的音阶走向和在低声部出现的吟唱,就像一首夸张的宣叙调。这段音乐情绪激昂,最后以有力的四分音符和弦结束了减七和弦的律动发展,并又以富于变化的节奏将音乐引向低音,在渐慢中音乐又从高音向下进行,最后在主和弦上终止。这段“托卡塔”是以主调和声手法为主进行创作的,全曲结构自由,富于戏剧性的变化,与下面的赋格曲形成情绪上鲜明的对比。

赋格部分仍然采用d小调,四四拍子,快板,整个节奏亦较自由。这一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主题由左右手交替,高低音交替,前后反复八次,这一过程,使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此部分以第66小节开始,以中速,每分钟奏84拍四分音符表现出单纯,朴素的色调。与前一部分托卡塔不同的是抽号改为四四拍,然后经过快速活泼地,从容,慢慢的,极急速的,活跃,充满生命力等多种情绪,以及速度大起大落的变化,使赋格部分的六个阶段从多层次塑造出音乐形象,一直到第209小节全曲结束。在结尾部要求出丰富的内涵,音乐语气从容,大方,堂皇,低音部有较安静而声音饱满的esosenuto。

赋格的这六个段落,就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结尾。每部分层次分明,又衔接自然,并将各自特色融为一体。

结尾部分具有托卡塔与幻想曲的即兴与技巧性的特点,有着多样变化的幻想情绪,旋律富于华彩性,速度急速的变化,由快极转柔极而急板再回到柔板。结束段出现一连串带有辉煌走句式的和弦进行,又回到了一开始的托卡塔曲,进一步加强了整个乐曲完整性和统一性,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

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演奏随想

1、领会作品意境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的代表作,它必然与作者及当时社会状况有着紧密地联系。作品既反映了作者的音乐功力,同时也深刻地显露着巴赫的命运,喜怒哀乐,特长和伟大的情绪。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而另一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却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注:参见王君瑞等编著《人名小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这是因为巴赫的创作范围有如大海般的广阔。他的作品繁多,大合唱就有300多首,管风琴曲,古钢琴曲,室内乐作品以及协奏曲,乐队组曲更是难以数计。巴赫这方面的才华,创作的热情在《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就凝聚成雄浑宏大的气势。巴赫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为了音乐,从不屈服,把想象中的美好意境视为精神上的快乐,巴赫众多的代表作都是乐观向上的。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充满着许多华丽动听的乐段。表现了作者对快乐和幸福的执著追求。

2、把握演奏风格

巴赫十八岁起历住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毕生刻苦钻研,音乐创作异常勤奋,生前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由于大量的创作与演奏经验,巴赫没有超常的即兴演奏才华,加之巴赫童年和青年时期酷爱托卡塔曲式,而且演奏得出神入化,更使得巴赫的即兴演奏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善于根据一个简单的音乐主题,轻松自如的用各种复杂的复调音乐手法加以发展变化,并能连续不断地即兴演奏一两个小时,使人惊叹不已。巴赫即兴演奏的才华无与伦比,而这方面的才华又促使他成功的创作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参见张宁和编著《音乐字典》,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演奏这首乐曲也应首先去捕捉即兴的感觉,分析乐曲中各种复杂的复调音乐手法所表现出的“即兴”性气氛和巧妙的构思,力求即兴式演奏的自然。

3、挖掘作品音乐元素解读巴赫音乐内涵

由于约塞・巴赫的许多作品都是当时的管风琴作品和拨弦式钢琴作品。而手风琴和管风琴不仅具有音色上的相似而且又都借助于风为动力源。同时,手风琴与钢琴又同具有键盘的形式和规律。因此,手风琴曲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不仅具有原始的音乐艺术魅力,而且还具备融入当代音乐再创艺术风格的潜力。

巴赫的这首作品完成于18世纪初期,距今已近300年。那时的演奏多在管风琴或拔弦钢琴上进行,因此不能机械的追求原作品中所标出的速度以及其它要求,应当在尊重原作品当时的风格基础上,根据手风琴演奏特点恰当再创作。

在装饰音的演奏上,不宣为华丽。因巴赫使用装饰音的时期还比较古老,不能与后来浪漫主义时期使用装饰音相提并论,装饰音要奏的缓而古朴,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在变音器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曲谱标记运用。同时,还要尽量模拟管风琴“混声”的效果,尤其在赋格部分要特别注意音色的变化,显示每个声部的独立性。演奏时,充分体会和表现巴赫作品的均衡性和严谨的结构,奏出动听,美妙的旋律与音乐层次。

在手风琴《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演奏中,除潜心挖掘各种音乐元素以外,还应特别注重风箱运用与作品风格的融合一致。巴赫的作品内涵丰富,速度频繁发生变化,即兴的自由奔放的风格非常鲜明,复调运用的成功,都要求演奏者精心设计和挖制风箱。不仅要求熟练运用风箱划分乐句,还应运用风箱表现乐段的语气,使风箱成为融合各种音乐素材与演奏技巧为一体的“心脏”,使各种不同的风箱运用成为手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演奏中集风格,韵味,技巧完美统一的基础与链条,将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赫虽然是从学习,创作宗教音乐开始,但是他又具有勇敢的叛逆性格,他敢于把民间音乐吸收到表现宗教内容的作品中来,许多作品的主题都是来自于民歌,打破了宗教音乐的沉闷和单调。《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也是如此,并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巴赫的作品时常透露着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主题精神,充满着迸击世俗,追求幸福和快乐的阳光气息。

巴赫的音乐作品不仅是他音乐艺术成就的写实和音乐创作功力的辉煌呈现,还是巴赫献身音乐,与命运抗争的奋斗人生的真实写照。

解读巴赫作品,让人们从古老的音乐作品中听到追求正义的呼唤,感受到寓意深刻的美好意境,使人在美与快乐的震撼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思想得以升华。巴赫不仅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德国乃至欧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璀璨明星。其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留给人类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永远是人们学习,探讨和进一步挖掘的最好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