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性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性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正逐渐失去行业主导地位,且面临着激烈竞争,为盘活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国有企业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后勤保障部门作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不仅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直接物资供应、运输、储存、组织等的全过程服务,还能满足企业员工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需求。然而,由于社会分工渐趋精细化,国有企业所坚持的“大而全”的资产管理与经营理念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使资产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也难以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大环境下获利。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深化改革,依靠市场的“手”,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社会化、市场化分流,从而集中精力发展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市场化;必然性;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而国有企业正是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支撑,始终受到国家的特殊扶持与补贴,部分国企在市场发展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成为国家经济的负担,这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尤为不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运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也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去行政化、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量产指标式生产经营模式,这实际上就是要将国有企业放置于市场竞争之中,使之在经营管理上全面市场化。市场化是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置于市场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市场的调节和价格杠杆来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的最优化配比。国有企业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是支撑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后勤部门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物资供应比例,掌握着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指标中也逐步形成了冗员多、效益低、管理差、竞争力弱等缺点,同时国企的后勤部门不能有效地将固定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浪费,资产折旧成本逐年上升,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后勤部门的缺点对企业当前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后勤部门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已成为挥之不去的顽疾,后勤人员多、资产再生效率低下,不仅不能为企业创收,反而大大提高了经营管理成本。因此,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且势在必行。

二、国企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与支撑,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社会安全,是国家财政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国家在财政、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倾斜支持。而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后勤部门发展至今,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企后勤管理部门作为固有资产与物资供管的特殊部门,对企业的发展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内部的后勤管理体制却早已不能满足企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暴露出了一大批的缺点。

1.后勤部门管理项目多、范围广,但受体制束缚,自身基础较弱

我国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上一般设置后勤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主要资产管理部门,其管理资产的项目繁多、管理范围也十分广泛,但后勤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度却相对较低。国企后勤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指标性、量产性的陈旧习惯。在管理中,后勤系统职能多、组织结构庞大、涉及面广,资产管理过于死板、僵硬,不能有效进行沟通。于后勤部门所涉管理项目多、杂,其与财务部门、各资产直接或间接使用部门需要进行频繁且有成效的沟通,然而,受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将国企后勤系统当作福利机构或安置机构,使得后勤管理十分松散,职能繁多,不利于企业的集中管理。

2.机构设置与员工结构不尽合理

国企与普通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行政编制。在传统国企的人事管理中,企业内部人员大多具有组织编制,享受完善的福利待遇,企业后勤部门也通常被当作转岗分流的主要领域。后勤部门员工的分配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构始终存在臃肿的现象,后勤系统中大多集聚了较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转岗分流,其压力都十分巨大。

3.后勤部门经济效益差,管理成本高

长期以来,国企后勤部门都仅仅被当作内部资产的管理方,注重对固定资产的切实管理,其总资产中仅有少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其余大部分都属于固定资产或福利性、公益性资产。在长期的管理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高,资产损耗缩水严重,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成本。而现代国企除了固定资产以外,还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再投资,利用固定资产进行资产投资创收,这是传统后勤管理难以实现的。

(二)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部门已很难适应企业的市场化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管理理念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创新与活力,拖慢了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速度。造成当前国企后勤部门问题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的失衡。

在当前社会中,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将主要精力和优势资产投放到了企业自身的主产业中,其所制定的战略措施和经营管理目标也带有强烈的目标性和方向性。然而,其对内部后勤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却相对涉及较少,并且由于大部分国企的后勤系统本身也缺乏自我改革的创新意识,造成内部机构臃肿、人员过剩、缺乏创新、优秀人才流失、资产闲置等等现象,后勤部门经济效益低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危机。同时,我国国企中,大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模式中,缺乏自主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员工作风松散、不思进取,自身的改革意愿不强,对企业的改革政策消极对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国企后勤管理市场化

(一)国企后勤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国有企业后勤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后勤管理摆脱单独的“小而全”管理,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目前,我国国企后勤管理市场化经营模式几乎都参照物业管理行业的模式来进行,国企市场化经营主要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后勤管理市场化是国企去行政化改革的重点

国企改革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使计划经济回归市场主导,企业应该在市场中优胜劣汰或借助市场的力量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束缚,在管理中已形成深刻的量产式经营思想,并且官本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时刻制约着企业的转型速度。而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其重点就在于“去行政化”,将后勤部门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由民间资本进行来进行资源配置和资产管理,这是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2.后勤部门独立于国企主导经营产业,市场第三方管理多样化

国企后勤部门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另谋出路、另择贤主”,在管理上与国企其他产业互相分离,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与经营指导。而市场第三方管理者则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筛选,其管理实行“自负盈亏”。

3.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中,政府主要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

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单位,政府主要是对其市场化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传统的国企后勤部门主要承担一种福利,即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好的物资保障,而并非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本性,这也是国企行政体制下的一种特质。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也不在继续维持其福利,而交由市场经营主体自主决定,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4.后勤市场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应满足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诉求,体现其作为市场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效用。当然,后勤管理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延续,为了使后勤资产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使用目的,也需要对其进行装修、改造、融资整合等。因而,后勤市场化管理是集服务性、生产性、经营性于一体的综合的管理模式。

(二)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总体来说已进入探索阶段。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关乎国计民生,且生产、技术等涉及诸多保密处,从这方面来看,国企后勤市场化进程并非妥帖。我国一般生产性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方面大多能够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引入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大前提下,国有资产不会大规模转性,也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一般来说,事业单位、政府单位的后勤部门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走在了国企的前列,如后勤食堂、物业管理、活动场地等资产在承建、租赁、维护、改造等方面都早已实现了市场化,发挥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不过,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后勤管理缺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国企的综合优势。国企后勤部门只负责本企业所经营和拥有、持股的固定资产、虚拟资产,而在市场化过程中,由于经营者与投资资本的分散,国企后勤部门容易被市场分割,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二,后勤市场化往往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和诚信意识。国企后勤部门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转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与原企业之间的管理还没有从根本上定性,许多国企管理者仍未彻底放开对后勤部门的管理与指导,尤其是后勤部门的管理者任免权、决定权仍由原企业决定,后勤部门的市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十分薄弱与滞后,不能全面自主经营决策,也没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其在市场经营中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往往依靠原企业来进行市场宣传或者经营,后勤管理混乱、主动服务意识落后。并且,在利益分配上二者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使得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进程仍困难重重。

(三)后勤管理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层次阶段,但从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适时地将阻碍国企市场化转型的后勤部门推向市场不仅能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财政负担,还可以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的速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国企体制改革,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财政负担

对国企的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市场化转型,就是将后勤管理行政机制向企业经营管理转变,社会企业将取代政府或者国企行政机构成为国企后勤管理的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因体制原因,其后勤部门也隶属于行政管辖范围,而其后勤部门人数相对较多、经济创收能力低下,对国企的市场化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国企体制与经济改革中,去行政化是其重要的指标,而后勤部门市场化则能够实现快速去行政化、融入市场经济,而且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也能够快速实现转型,从主管职能向监管职能过渡。后勤管理企业通过开展多种经营行为,运用合理收费、有偿服务、投资等实行经济独立,大大减轻政府主管部门的财政负担,为企业的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分配与调节作用,提高其资产运作的效率

针对当前国企后勤资源利用率低下、创收能力不高、难以充分利用等现状,对其进行市场化转型可以将原本不能参与市场竞争的资产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配置作用来实现盈利。国企后勤部门的部分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对其维护成本、管理成本也都较高,每年都需要进行财政拨付补贴,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还造成大量资产闲置。而后勤市场化、社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盘活固定资产,用于其他经营创收行为,实现保值增值,也减少了维护成本,从而充分地发挥其资产运作的效率,提高整个后勤系统的盈利能力。

3.推行产业整合与升级,实现后勤产业化、集成化、品牌化

国企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全局。企业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将分割国企组织结构,“砍掉烂尾”,促进国企产业结构调整。而市场化了的后勤管理将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市场经济行为,从小做大、由弱变强,逐渐实现后勤产业集群化和品牌化,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不断巩固和增强后勤产业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是后勤产业战略转型的内在需要

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能够引入市场竞争与民间资本,彻底打破内部垄断和行业保护主义,使内部形成竞争环境,从而分流员工队伍,实现优胜劣汰。并且,能够促使员工与管理者不断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途径

(一)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的战略定位

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一项中长期目标,将后勤部门推向市场,也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建设大局的战略结构调整。当然,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并非简单地融入市场,它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布局来进行,其战略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于企业主体业务的战略发展布局

后勤部门是支撑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主体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后勤保障的支持,而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主体业务开展的效率。因此,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应该将主体业务与后勤部门放在同一个平面,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来设计和调整,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商业整体。只有实现后勤与主体业务发展方向一致,后勤转型才算成功。

2.致力于提高经济效益与员工生活保障

后勤部门虽然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型,但其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要承担稳定企业后方的重责。后勤转型一方面要走独立经营的模式,迅速摆脱财政补贴、成本消耗的现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尽快实现盈利;另一方面要开展个性化、人性化、市场化的生活服务项目,使员工的生活更有质量,从而使其产生归属感,留住关键型人才。

3.立足固定资产,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企后勤市场化运作要从自身的固定资产运作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后勤部门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实现的战略目标。

(二)转型的难点

国有企业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对现有体制冲击较大,尤其对后勤部门员工的冲击较大,改革之路阻力较大、困难重重。从总体来看,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主体分离阶段,从主体业务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自主经营的实体与独立法人;资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后勤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资产、资源进行重组,最终实现集约化、产业化集群发展;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稳定的政治环境向多变的社会环境转变;从行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对此,国企后勤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如下两点。其一,明晰产权关系。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改革,首先必须从产权上确定甲乙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后勤承建企业以经济利益驱动,来吸纳社会资本,独立核算,规范企业管理与发展。国企管理方要以平等的经济体来开展谈判与企业监督,明确产权类型与归属,从而确保转型成功。其二,建立健全后勤企业市场管理体系结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其管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是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也必须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而非凌驾于其上,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体制转型的重要机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后勤市场化改革来讲至关重要。

(三)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1.合理划分改革对象,慎重分离主次业务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掌握着社会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其后勤部门进行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对待不同性质与经营种类、规模的国企,要合理划分市场化改革的对象,根据企业性质、经营状况、资本成分等区别对待其后勤改革,确保转型对象既不影响国家安全,又符合市场化条件。

2.革新思想观念,加强后勤系统创新意识

国企后勤部门改革的一大阻力来自于相关员工对旧有行政体制的依赖。在市场化过程中,后勤管理企业要着重处理好行政体制向私有制、聘任制转型的过程,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消除员工消极工作、等待上级安排的依赖思想,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员工的各项奖惩制度与福利保障,减轻市场化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增强与昂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使后勤系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重新焕发活力。

3.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后勤企业要转变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改革用工制度,打破员工“吃大锅饭”的意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个人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摆脱员工推卸责任、不思进取的工作现状,全面落实“多劳多得”的经济分配制度,以迅速向市场经济靠拢。另外,后勤企业要规划服务态度,建立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对企业员工实行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管理。

为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后勤业务从主体中分离出去,将其置之于市场大环境之下,实行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改革方略。如此,方可使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侯怡群.浅谈推进国有企业后勤系统改革发展的途径[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08).

[2]李浙滨.做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07).

(作者单位:神东煤炭集团矿业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