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份关于语文教师教改实践现状的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X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含县级市及县以下的乡镇、村)为范围,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实施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现状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目标及实施建议相差甚远,完美的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最终束之高阁。进一步提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急需自下而上的推动,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要开展切切实实的田野教育研究,旨在通过影响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而达到影响整个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 教改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91-02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年了,新课改由最初开展得如火如荼到逐渐冷却再到如今似乎是一片沉寂。2010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时至今日,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怎样?于是,笔者近期以语文课程为例对河南省X市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实施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1 调查范围、对象和方式
调查的范围为河南省X市的四区八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含县级市及县以下的乡镇、村),调查对象为在岗的语文教师。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样本主要兼顾市区、县城、乡镇学校的差异,在X市的市区、县城、乡镇共采集20所中小学校,向20所学校发放语文教师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80.33%
在241名样本中,初中教师112人,占48.48%;小学教师119人,占51.52%;其中X市区学校教师49人,县城教师102人,乡镇教师90人;他们平均年龄为35.3岁,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9岁。总体看,语文教师年龄段成常态分布: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占多数,25岁以下的新教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少数。就理论而言青年和中青年教师占据多数应该是课程改革前进的有利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2.1.1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情况
对新课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是课改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它是教师了解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凭据,也理应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依据。因此,调查语文教师对于《课标》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程度,于是在问卷中设计了“您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的题目。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1分析,城市教师选择A项的占35.63%,乡镇教师占50%,可以发现:乡镇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态度总体表现得更为认真、积极;但总体而言,语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的情况很不乐观,课改进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大部分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过《课标》,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致看过;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还有少数教师没有阅读过《课标》。
2.1.2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认可度)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或者说认可度,也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那么教师进行多年的课改的态度如何呢?在问卷中问“若能自主选择,您愿意从事课程与教学改革吗?”
从表2的数据分析,无论城乡都有超过60%的语文教师愿意选择“从事课程与教学改革”,并且乡镇教师选择此项的更多,说明乡镇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可是,城乡教师选择A、C两项的总数都分别超过三分之一,教师中近三分之一对课改不那么积极,有一部分表现出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显然这是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2.1学校语文教改研讨活动的开展情况
语文教师从课改通识培训(专家讲座、报告、讲授的形式)了解到的是课改新理念和目标,但宏观的理念并不能转化为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而学校通过定期的教改研讨活动,可以让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实际的探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改实施方案,以及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研讨更赋予了教改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教师通过有的放矢的研讨活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向沿着良性发展的方向,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从上面表3看出城乡学校教师的选项基本持平:无论城乡学校选择A和B之和超过60%,说明学校每学期能经常或定期开展语文教改研讨活动;选择C和D之和超过三分之一,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很少或基本不开展语文教改研讨活动。
再从表4分析课堂教学的改革情况,发现城乡学校的情况类似,都是不足一半的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遗憾的是通过B、C的选择看出近60%语文教师平日上课还是课改之前的传统教法,并未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2.2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情况
阅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要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最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
然而,调查得知教师往往还是重视课内阅读教学,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见下表5的调查数据。
表5:城乡学校教师检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频率情况表
从表中看出,语文教师检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无论城乡,能经常检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老师占少数,多数老师是偶尔检查指导一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检查、指导的也占一小部分。看出城市学校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稍好于乡镇学校,通过与学校老师和学生接触了解到,跟农村学校的学生们缺乏图书资源有关。
3 结语及思考
在X市中小学的一段时间的问卷调查和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交流,大致可以了解X市的语文教学改革情况:
3.1语文教师大部分非常愿意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可是,对课改的精神还是表层的了解
从主观愿望而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语文教师大部分(超过60%)特别是乡村教师有着更为强烈的愿望:非常愿意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很想在课程改革中提升自己的素质,想改变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局面。可是,教师在课改培训中得到的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理念的指导,对课改的精神还是表层的了解。而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课改培训,好多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认真地研读过就可见一斑。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像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对课改理念和精神几乎不了解。
3.2许多教改研讨活动多流于形式
大部分学校虽然能开展教改研讨活动,但是通过深入地观察了解,发现许多教改研讨活动多流于形式。老师参与的多是听观摩课、上公开课及评课的过程中,个别学校会有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普遍反映在学校的所谓教改活动中收获很小,更谈不上自己在素质上的真正提升。因为缺乏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改研讨活动,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的专业指导,没有推动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去不断地学习与阅读的活动,那么,课改的理念和精神使得教师在本校的教学实践中就得不到深入地理解和具体地掌握运用。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教改研讨活动,结果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只能束之高阁。
3.3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相差甚远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学校的教师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相差甚远,虽然城市学校的情况稍好些,但是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认为课改理念多半不合实际,只有在上级听课时才组织一节“课改课”;虽然有部分教师课改新理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由于实施效果不佳而不得不“阳奉阴违”。
纵观语文课改十多年,最初的课改培训声势浩大,课改的理念也令人精神振奋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改的声势也渐次衰退,有着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的情况。为什么如此?除了大家一致认同的当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外,应该还有其他重要的瓶颈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那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得到一线教师普遍的认同和理解,尤其课改培训离一线教师太远,没有后续课改跟踪调研和对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再完美的课改理念也只能束之高阁。由于没有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作用,没有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进步的课程改革自然是走不远的。只有自上而下没有深入到一线教师内心的课改往往让人认为只是走形式,所以导致一线教师用自己的形式再来对付上级的形式主义。
因此,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自下而上的推动,通过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多多“送教下乡”,也就是开展切切实实的田野教育研究,在中小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激发他们追求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行动,这样通过影响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而达到影响整个教育的效果,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逐渐有完美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Z].教基二〔2010〕3号文件,2010-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晓霞(197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新乡医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