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张鸣鹤教授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有以下特点:清热解毒、活血祛湿、通腑泄浊、重用甘草、顾护正气、预防复发。

【关键词】 白塞病;治疗,中医药;名医经验;张鸣鹤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停药后大多易复发。白塞病的症状表现与中医学“狐惑病”相类似,《金匮要略》对此病有专篇论述,所述甘草泻心汤行之有效且沿用至今。中医药治疗白塞病对控制症状、预防重要脏器损害、减缓疾病进程、防止复发及降低服药的毒副作用,都显示了独特的优势。笔者有幸侍诊张鸣鹤教授,现将其运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经验特点介绍如下。

1 清热解毒,贯穿始终

张鸣鹤教授认为白塞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节,致湿浊内生,蕴热化毒,伏藏于内,或外感湿热,湿热浊毒流注,火毒循经窜络,着于诸窍或蕴结关节、脏腑而发病。其主要病机在于“湿热毒瘀虚”,而毒邪(包括时毒、热毒、火毒、湿毒、浊毒、瘀毒)贯穿疾病的始终。毒邪致病在古医籍中也多有论述,最早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指出“蚀于阴为狐,蚀于喉为惑”,认为“狐惑”是一种温毒病;《金匮释义》曰:“狐惑病者,亦是湿热蕴毒之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本病“皆湿毒所为也,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斯病”。现代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白塞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也有学者提出本病的病源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关,还有学者发现本病的发生与结核病有密切关系,但目前都尚在深入研究之中,未有肯定结论。故白塞病之毒邪很可能与感染有关。张鸣鹤教授借助现代免疫学、病理学来审视白塞病,认为其基本病变为血管炎,本着“因炎致痹”“炎生热毒”“因炎致瘀”的观点,白塞病属于“热痹”的范畴。“热毒”为白塞病病机之关键,故清热解毒应贯穿始终。常用清热解毒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夏枯草、青黛、青蒿、土茯苓、射干。

2 活血祛湿,邪去正复

张鸣鹤教授认为湿毒血瘀对白塞病的发病亦起主要作用。湿与热合,内蕴成毒,流注经络,著而成瘀。湿热毒滞,气机不畅,血滞为瘀;瘀血内阻,津液不布,湿热毒更甚,久之气血耗伤,正虚邪更甚,邪甚正更虚,以此形成恶性循环。故张鸣鹤教授在治疗白塞病之初多用苦寒重剂,重在祛邪,邪去正安,脏腑功能方可恢复正常。湿祛热清毒邪方散,热毒散从而杜绝瘀血之源流;活血通络,经脉疏通,气血畅行,湿热、毒邪无所依附,两相结合,相得益彰。常用清热祛湿活血药有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白术、栀子、地肤子、薏苡仁、泽泻、降香、虎杖、王不留行、莪术、桃仁、红花。

3 通腑泄浊,邪有出路

岳美中指出:“狐惑病是温热性病,治疗不得法,邪毒无从发泄,自寻出路,转为重症”。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注重予邪以出路,火毒攻于上者,用酒大黄一则清泄内伏之热毒,通肠腑,泻浊毒,二则引热下行,取釜底抽薪之意,兼可活血化瘀,消湿热毒于无形;湿热著于下焦者,用栀子以清热利湿,使“湿去热孤”,邪热从小便而解。

4 辨病用药,重用甘草

张鸣鹤教授诊治疾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白塞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血管炎,其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但长期应用激素,毒副作用很大。现代药理研究,雷公藤、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而没有其依赖性,也无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故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重用甘草30 g,生、炙甘草各半,生甘草清热解毒,炙甘草健脾祛湿,同时又可缓和雷公藤的毒性及诸药之苦寒。二者对于控制和稳定病情,顺利撤减激素,都具有重要意义。

5 寒温并用,顾护正气

白塞病病机之关键在于“湿热毒”,毒邪缠绵难祛,非大苦大寒之品不能根除。过用苦寒,难免伤脾败胃,既不利于药物吸收,又不利于正气恢复。故张鸣鹤教授在遣方用药时多伍以温热之品,既可佐制诸药之苦寒,也可健脾和胃,促进运化,同时又可温通血脉,使血畅毒散。常用药物有有毕澄茄、高良姜、吴茱萸、白芥子、当归。

6 巩固治疗,预防复发

张鸣鹤教授认为白塞病的治疗不是难在控制症状,而是难在预防复发。其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的交替过程,热毒蕴结日久,必然耗伤气阴,治疗后病情虽趋于稳定,但仍有正气亏虚,余毒未尽之势,故疾病缓解期仍需继服中药,以巩固疗效,待症状、体征、化验指标皆正常后,改汤剂为隔日服或服用丸散剂。缓解期以扶正为主,清热解毒为辅,常用药有黄芪、石斛、生地、麦冬、玄参、白芍、五味子、党参、白术、甘草、金银花、连翘、栀子、夏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