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一鸣: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一鸣: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1岁的张一鸣是一堆“攻城师”中的一个,个头不高,戴着眼镜,但他创立的“今日头条”却成为新媒体中的姣姣者。产品上线不到两年,已拿到三轮融资(最近第三轮来自红杉资本),公司估值达5亿美金(30亿人民币)左右。

高估值的背后,是今日头条漂亮的运营数据。这家公司目前只有200余人,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取了1.2亿的激活用户,日活跃用户量达1300万。

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的融资中,张一鸣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失去公司的控制权;红杉资本和新浪微博也并没有为今日头条设定阶段性的运营和财务目标,发展节奏仍由公司自行掌控。

张一鸣反复强调,“我们公司不是很激进”。换言之,他不愿为了更高的估值而折衷妥协,也不愿贸然委身出价最高的买主。他会去挑选最合适的投资方,标准之一是对方能够看懂今日头条在做什么,不急于求成。

他希望保持公司的独立发展,稳扎稳打,不会考虑出售,也不忙于上市套现。对于融资估值,他并不要求越高越好,而是以“我们自己需要多少钱以达到下一个目标”为依据。红极一时却又迅速陨落的凡客诚品被他视为反面教材。

但今日头条显然正在加速前进。2014年,今日头条计划再增加100名员工,而服务器的数量也要在1000台的基础上翻一番;它在两个月前推出“媒体平台”,而海外扩张也已箭在弦上。

无论是否情愿,张一鸣的“工程师”属性注定渐渐淡化,并让位于“Ceo”和“掌舵人”。他需要让“不差钱”的今日头条踩准步点,并逐渐包容新的玩法,化解新的难题。

更懂用户,跑得更快

今年年初,今日头条包下了所在写字楼的另外两层,因为员工数量在以每个月新增20名的速度膨胀,跟去年12月的80人团队相比规模翻了一番。而在2012年3月公司刚刚成立时,他们只有20多人。

2012年8月,今日头条上线。在此之前,张一鸣带领团队做了“内涵段子”、“搞笑逋肌钡燃缚钚〔品。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并不是中间转型做的,而是在公司成立时就确定的大项目。

目前,今日头条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亿,日活跃用户1000多万,而取得这样的成绩用时不到两年。

打开各大手机应用市场,盘踞在新闻类App榜首的似乎永远都是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等互联网巨头们的“嫡子”。但从去年开始,今日头条成为了这个阵营里的新面孔。张一鸣认为,作为创业公司,今日头条能在巨头林立的格局中占得一席位置,原因有三个:方向对、方法好、跑得快。

“PC电子杂志没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方向太狭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做不大;Google Reader知道要做个性化资讯,但方法不对,所以死掉了;还有很多公司也想朝我们的方向做,但跑得没我们快。”

今日头条背后依托一整套推荐引擎,用户在使用微博、QQ等账号体系登陆后,机器算法会以关键词等元素判断用户的兴趣爱好,从全网抓取内容,并实现新闻、博客、问答等泛媒体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把“个性化推荐”这样的细分功能做成一款完善的产品,在国内尚属先例。

今日头条没有一个员工做内容的生产和推荐,只有少数几个人负责内容的违规审核。“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内容”、全部交给算法来解决,是今日头条的目标。

张一鸣不想像网易一样做“有态度”的新闻客户端,而是要做“没有态度”的新闻客户端,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因为“更懂用户”,今日头条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但张一鸣认为做得还不够。他一直在努力优化算法,比如当用户的兴趣发生变化时,如何更敏锐及时地捕捉到,并且做出回应。

“媒体平台“新玩法

张一鸣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今日头条不会亲自做内容,只想做平台。

不做内容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内容。张一鸣想把内容的生产环节交给媒体和自媒体来做,而今日头条只扮演渠道的角色,帮助优秀的内容触达用户,以及变现。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更深刻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而扮演催化剂角色的是今日头条4月上线的“媒体平台”。

这个平台的玩法是,媒体和自媒体在今日头条上开设官方账号,每天内容。在经过人工审核后,机器将把优质内容匹配到相应的关键词下,并进行个性化推荐。它的宣传口号是“再微小的声音也能上头条”。

截止目前,已有数千企业、媒体和独立作者入驻,既有央视财经、商业周刊等媒体,也有开心麻花、东风雪铁龙等企业机构。

“内容是媒体的,媒体可以在内容页放广告、做商业化的东西。相当于我们开个商场,让他们入住,我们不收店租,也不要提成,只在商场的入口放广告牌。”

这个“广告牌”就是信息流广告,广告主除了各种消费品牌,还包括天猫、淘宝,以及酒仙网等电商购物平台。

虽然反复强调“不做内容”,但在媒体平台的助推下,今日头条推送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地打上“自制”烙印。而起步阶段几乎不设防的入驻规则,让这一平台在快速膨胀的同时,也将面临鱼龙混杂的风险。

但从积极的角度看,媒体平台不仅有望为今日头条筑起差异化内容的竞争壁垒,还将大大缓解有关版权的争议。

而在媒体平台上线后,今日头条将天然具备版权方面的豁免权。它并不打算向平台作者收取费用;张一鸣看来,媒体平台将在内容分发、市场营销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做一些更有挑战的事情

公司只有十几个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工作张一鸣都十分清楚。但发展到一百多人以后,张一鸣开始意识到自己管不过来。现在,他把精力主要聚焦在两件事上,一是产品和技术,二是招聘。这两件事,再小的细节他都会过问。但市场和销售他会交给下属来做,自己“没有见过一个客户”。

“公司成长起来以后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压力变大了,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晚上11点、12点才能睡觉,早上一睁眼又是满屏的微信等着回复。你能具体管的事情和通过别人管的事情一定要分清楚,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非常重要。”

目前今日头条的团队里,有过200人以上团队管理经验的高管有五名,张一鸣可以放心得下放权力。他说,今日头条的招人标准很高,投入很大,可能是这一波创业公司里在人才投入上仅次于小米的公司。

员工评价张一鸣是“目标坚定、锲而不舍”的人,在招聘上,张一鸣这个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遇到优秀的人才,就会特意记在脑子里,保持联系,不断邀约。今日头条里有员工就是在九九房时期就开始发offer,一直发到今日头条,总共发了四五次offer才加入团队的。

为了吸引人才加入,今日头条在薪资和股权方面投入很大,今日头条能够提供比大公司略低或者持平的工资,更多的股份,还有做事的空间。“我们的待遇很有竞争力,提供三餐,住在公司附近的同事每个月还能多得1000元的补助,内部每成功推荐一位高级资深工程师可以得到不少于一万的奖励。短期回报不会有很大差距,又有很大的长期回报空间,事情又有挑战的难度,同时团队也很牛的,我觉得没有不愿意来的”,张一鸣表示说。他要做某个技术方向的事,会找这个方向最好的人见一遍,花很多时间在见人上。另外,技术也要服务于产品,产品和技术的结合是最关键的部分。在这一块,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比大公司想得更深入,“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有前途的,你做的方法是正确的,你是有开放的分享利益机制的,小公司不会比大公司招人难。我自己感觉,最优秀的人不愿意待在大公司。”

张一鸣的团队现在有170人,还在继续变大,他说,今日头条的模式放到全球范围看都是走在最前面的、具有开创性的模式,他的愿景就是像苹果一样,把今日头条做成一个参与者都能受益的生态体系。

近一年来,有几家大公司的Ceo找过张一鸣,希望收购今日头条。张一鸣略有心动,却不会纠结。他的目标是要把事情做成,如果有利于目标,不管收购或者控股模式也可以的。但是“大公司的收购并不利于把事情做成,互联网巨头之间火并得太厉害了,一旦让某个公司战略控股,就卷入了战场。如果你被百度投资,那可能就没法在360上分发。”

“我强烈感觉到移动的发展和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移动让整个信息的组织、分发、信息服务发生巨大的变化。我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大家处于一个巨大变化的时空中,最近两年恰好是中国社会、经济、科技产业,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你恰好有机会在这个时间做一家公司,接触到非常多的不一样的人和事,跟他们做出不一样的事情来。在这个巨大的时空变化的节点上,你有机会成为影响信息、经济、社会的贡献者,就像插上了翅膀。”

近来,他接触了周鸿t、张朝阳、曹国伟、尤里・米尔纳等人,他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甚至有机会在全球做出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有条件招聘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

这位穿着T恤、看起来还带着学生气的Ceo,说:“如果我想卖掉这家公司,我现在就可以拿上10亿元。不过,离开这家公司,我一年内再做出一个一百万用户的事情,说实话,很可能我做不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能够让自己更激动、更有挑战的事情。如果你有机会持续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得足够大,你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