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托小班区角“娃娃家”变形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托小班区角“娃娃家”变形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根据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在区角活动中开设了“娃娃家”,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材料。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来创设环境。如用废旧纸箱子自制一些家具;用各式鞋盒搭建了玩具橱柜,以供放置一些绒毛玩具等;挑一些艳丽及温馨的色彩打扮了“玩具小屋”和“卧房”;家长还带来了孩子们小时侯用过的衣物、奶瓶、相册。终于,“新家”造好了。

(一)实录一

孩子们被“新家”深深地吸引了,都想到“新家”去玩一玩。轮到玩“娃娃家”的孩子非常开心。进入区角后,孩子们东瞅西瞧的,很兴奋。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儿翻翻相册;一会儿捣弄捣弄玩具;一会儿又跑到温馨小床上去蹦几下。过了几分钟,有些孩子开始无所事事,或停留或走出该区角。(也有别的区角孩子进入到“娃娃家”中)圻圻和梵梵两位小朋友用布娃娃在打斗,惟惟和诚诚竟为了想玩同一玩具而互相争抢起来,笔者只好进行调解。这时,娃娃家里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孩子们像些“不速之客”将“新家”搞得乱七八糟。

(二)分析与反思

“新家”很吸引人,孩子们开始很兴奋,情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对开始的“游荡”行为和急于摆弄物品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由托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但接下来的活动情况却不容乐观,孩子们只是为玩而玩,而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玩,或看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就照着去做了。甚至一些争抢事件和捣乱事件也因此而引发。我们知道,托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因此,活动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并且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去改进:

第一,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方式非常重要。《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应善于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创造性地开展区角活动,以孩子玩伴的角色在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活动中是由动作引发思维认识活动的,而且往往教师给他们玩什么他们就玩什么。所以在材料的投入上应注意,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提供一些成品与半成品结合的物品和材料;原始材料和废旧物品。同时,要注意投放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三)对策

于是,笔者用一些纸箱、纸盒、雪碧瓶等自制了一些便于孩子操作的厨房用具和餐具,如煤气灶、锅、铲、勺子盆、碗等,还利用农村资源采摘了一些带壳的豆子、菜叶、马铃薯等。教孩子一些简单的“食物”制作方法,如撕面条、做香肠、剥豆、切菜、做拼盘。在日常活动中,组织孩子模拟一些生活情景,进行简单的情景表演。如怎样为小宝宝吃饭,怎样招待客人,怎样帮宝宝洗头发、吹头发等。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游戏。然后通过几次集体活动,让孩子们不断地尝试、模仿、操作。

(一)实录二

区角活动又开始了。“娃娃家”中,王羽、蒋舒雨首先来到了梳妆台前,分别拿起梳子、洗发膏之类的东西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笔者建议她们合作玩,一人坐下,一人为其打扮;也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参与。葛佳诚、王鑫柯等五位小朋友选择制作餐点,心怡小朋友则凑到他们面前说:“你们做好来,我来烧。”转身走到“煤气灶”前,拿出铲子,开始准备了。胡怡婷等几位小朋友则一时不知该做点什么,小眼睛东看西望的,最后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笔者。笔者故意学着小婴儿的哭声神秘地问:“呀,是谁在哭呀·”他们眨眨眼睛觉得很奇怪。笔者于是抱起一个布娃娃说道:“原来是小娃娃在哭呢·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要哭吗·”小柯说:“小娃娃肚子饿了。”笔者点点头说:“是呀,老师还听到小娃娃的肚子在咕噜咕噜地叫呢。让我们一起来喂宝宝吃饭吧。”在一片笑声中,孩子们有的哄“娃娃”,有的用奶瓶喂“娃娃”吃饭。这下,“娃娃家”里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看起来也有序多了。

几分钟过去了,照顾“娃娃”的孩子,尤其是小男孩开始有些厌倦自己的“工作”了。笔者又介入了游戏,站在他们旁边,双手放在耳朵旁作听状。“咦,小娃娃怎么又哭了·”这样一来,引起了个别孩子的注意力。聪明的金涛说:“小娃娃肚子疼吧,我肚子疼的时候也哭的。”笔者伸出大拇指表扬了他。“那该怎么办呢·”笔者继续追问道。“到医院里去看看啊。”他说。接下来,一场“去医院看病”的好戏就上演了……

又过了几分钟,个别孩子开始在“娃娃家”中走动。笔者将他们拉到一边,以“妈妈”的身份亲切询问。然后走到正在制作餐点的孩子身边,试探性地问:“宝贝们,妈妈带了一些客人来一起品尝你们制作的中餐,可以吗·”王鑫柯等几个小朋友拍着小手高兴地说:“好呀!好呀!”于是,我们一起铺“餐桌”,准备“碗”和“筷子”,一起开饭喽。

(二)分析与反思

在不断改进后的“娃娃家”中,孩子们的活动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活动中,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满足,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自由摆弄、自主操作,不断地尝试与发现,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培养。在制作餐点的孩子当中,我们看到,车车小朋友对“撕面条”乐此不疲,还一个劲地将撕好的“面条”拿给笔者看,希望得到表扬。而能力较强的成科小朋友则更愿意做“切菜”工作。不同能力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使之各有提高。

适宜的活动环境还引发了孩子们的交往合作意识。如,心怡小朋友的行为。活动中,教师适时地介入,以游戏的口吻进行语言引导。使孩子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使游戏更具目的性。如,“去医院看病”和“做客”两个游戏情节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孩子的活动需要和游戏兴趣生成的。尽量多的创造一些条件满足孩子做多种活动的要求,使孩子有事可做,孩子的活动要求得到了适当的满足,自然,“消极”行为就会较少发生了。

在托小班区角活动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应孩子的特点与要求,追求一种自然教育。教师在活动中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以孩子为主体,并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给他们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活动、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考虑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采用孩子喜爱的游戏形式去吸引他们,争取使每位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