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论中国古典家具的美与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论中国古典家具的美与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艺术市场》2007年第1期)

平心而论,中国古典家具的丑和俗,不在少数。但是一直踌躇是否要写这篇不太受经济市场欢迎的文章,写了可能是吃力不讨好。人总是喜欢听好不听坏,纵观国内媒体对古典家具的宣传,从电台、报纸,到出版书籍,铺天盖地描写黄、紫、红(硬木),一味追求拍卖价值,或是过分夸张皇家宫廷家具的奢侈与美。一些庸俗和丑陋的东西,冠以古典复兴的名义,误导消费者。这跟我们出版的书籍和文章,对古典家具的美和俗的探讨和研究不够。笔者通过这几年的“立志”(本人自嘲),慢慢地发现,中国古典家具不管从硬木(黄、紫、红)到软木,从宫廷到民间都存在着大量的糟粕。不是“苏黄清紫”件件都是美,软木(柴木)样样都是俗。如果按比例来形容各自所占精品的话,黄、紫是百里挑一,高材软木可算千里挑一(其发现精品难度不亚于硬木)。绝大部分是属雅俗共赏的“大路货”(一件作品在设计制作中既有美的元素,也有庸俗和不合理的地方)。再有一些就是“‘残’不忍睹”的家具(此语吴冠中先生形容有些中国的玉雕作品,如“破肠开肚,‘残’不忍睹”)。笔者认为以下三大特征是涵盖中国古典家具的不足因素。

设计不够合理――体积过于臃肿

大与重并不能代表美。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与重有一种安全感,带来炫耀富贵的心理,从而产生了攀比之风,用材越重,用料越大就是美,故笨重硕大的古典家具不在少数。家具和建筑是同宗同源,一般家具依附建筑的大小而设计。中国传统的室内建筑有高大的空间,但由于科学的局限性,古人设计的采光效果,跟现今室内相比相差甚远,加上深色和黑色漆居多,过于超大尺寸的家具(顶箱立柜、架子床、条案等),按人体比例的使用情况,很多家具有失匀称。面条柜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最普遍的品种,一般定性认为这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

确实南方的面条大柜(小者比较完美,不在批评之例)做工和用料都很讲究,但由于设计上采用面板和框架组成实体,一点透气的空间也没有,只能表现家具本身是“自私”的占有,而不是兼容的分享空间。尤其是北方的大立柜,这方面的缺点更明显,用料上笨重硕大,3米高的顶箱立柜几乎占满了空间,是表达主人一种炫耀的心态。然而却破坏了传统美学中含蓄兼容的意境,长期生活在这样阴暗封闭的空间,只能使人郁闷,不够具备豁达的胸襟。我们可以从很多古典私家园林的庭堂、卧室,寺庙的室内陈设中找到例证。包括现在,我们很多家庭选择古典家具装饰室内,刚开始都喜欢挑选超尺寸的老家具,显得气派,是身份的象征,时间一长,视觉上过于堵塞,硕大笨重的体积,使用上不够方便合理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传统中的顶箱立柜和超大尺寸的罗汉床,需要4人以上才能搬动,几乎能把我们客厅中的所有空间和光线给占满。对刚步入市场、财大气粗者,最容易犯此毛病,买这类家具。

繁琐艳俗的装饰

装饰雕刻语言在古典家具中,是应用最广,也是最容易显露繁琐艳俗特征的一方面,这是中国古典家具最易犯的通病。人们喜爱把美好的祝愿,利用传统的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家具设计来表现,其愿望是好的。好的工匠,知道利用雕刻装饰语言,在家具中游刃有余地表达一种境界,绝不画蛇添足。但更多的家具从造型到装饰(包括一些硬木),都落于俗套。从器件上来分析,同样一个交椅,华丽秀美和繁琐艳俗只在寸许之间,对工匠的修养,领悟美的含义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娴熟的工艺技巧和对文化的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古代工匠们,为了养家糊口,大多数有娴熟的技巧,但是很难说,他们都能领会用雕刻装饰语言创造美。有的工匠一辈子也没有领悟到美和俗之间的微妙差别,故而给我们留下大量的繁琐艳俗的家具。繁琐和艳俗更确切地说,也包括“雅”成分,美和丑都融于一件家具中,这是古典家具中最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明代软木家具,自由奔放,随形创意,这是优点,但是不拘约束的“加减”最容易流入繁琐艳俗(雅俗)。刚步入古典家具收藏领域的人最容易买这类“大众化”的古典家具,其原因在于,价格适中,也有美的因素。但是随着收藏经验的丰富和眼力的提高,这类家具在家中就会显得有些“多余”。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古典家具设计中过分强调身份和地位,也会让人产生不够实用的冷漠感。我们不可能把宫廷用的宝座、梳妆台、多宝阁架搬到一般大众的家,显得极不协调,也不舒适,除了满足虚荣心之外,别无他用。希望涉及到研究和收藏古典家具领域的人们也要认识到这点。

惯性保守的思维是阻碍认识古典家具的又一大屏障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假话说上一千遍,会变成真理。”这看似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传统中对女人小脚的美,从南唐后主李煜开始,先从宫廷到民间,而后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把女人小脚之美上升到变态心理。有四种“美”的标准形容女人小脚:新月;菱角;荷花;竹萌。不用说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同时我们奇怪地发现,一旦一种“美”的标准被某种权力神化之后,不管是真的美和丑,很容易被大众接受。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让我们有理由担心,“小脚之美”的习惯,会发生在对古典家具的认识上。清代文人坐的树根椅和香几,像形,像物,拟人化的古典家具,笔者认为没有美的意境。自然造化留给我们的是自然之美,我们不要刻意的在美丽的花纹上,强加人意:“鬼脸,老鹰,寿仙,行云流水”等,落于庸俗的想象来品判。中国文人喜欢借物象形,借象表意,在文学创造作中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那是艺术家思维中不可触摸的视觉物体,任其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此种拟人化的手法,用于家具设计中,解释可触摸物体,非得把抽象的物体,用具象来解释,笔者认为不能代表传统的审美取向(虽然有些容易被民众接受)。只能让人产生一种不够健康的病态之感。到底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种美?还是一种惯性的思维,自然的接受传统的定式,只要是祖上给我们的东西应该是不能动摇的。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华和糟粕都有,不是说有历史背景的东西,都冠以“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品,加以宣扬给下一代。这要求我们有新的思维方式,客观、理性地对待传统的文化,重新衡量精华和糟粕,美和丑(俗)。

以上论述中国家具的美与俗(丑)只代表个人想法,正确与否希望大家讨论。家具历史涵盖极深的民族生活文化,但由于历史认识的问题,对其艺术价值的研究和认识,从20世纪40年代的杨耀到80年代的王世襄,再到田家青,也不过百年时间,笔者认为还处在“启蒙”阶段,有很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