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中的时时刻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电影《时时刻刻》讲述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洛维夫人》。克拉丽莎・沃甘,生活在21世纪的纽约,正过着戴洛维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洛维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一个人带来欢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在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关键词 《时时刻刻》;女性,生命意旨

一本《戴洛维夫人》联结了三个游走在生与死边缘的不同时代的女人。人究竟要过怎样的生活?编剧David Hare和MichaelCunningham也试图通过这三个女人来诠释这一问题的答案所在。三个女人分别经过了《戴洛维夫人》的创作、阅读和实践三个阶段。电影蒙太奇的切换方式、对白和音乐隐喻的意识流动,将创作小说、阅读小说、现实生活整合起来。给我们描绘了女性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拯救的生活过程。它们相互映照,交错缠绕。在电影《时时刻刻》中女性的细腻与敏感、坚强与脆弱、希望与挣扎……就如其名一样,时时刻刻。是面对还是逃避,是选择还是放弃,是依靠还是解脱?随着时间流动,这些问题淌过每个年代、每个女性及她们矛盾的一生。

一、面对与逃避

就如同其真实生活一样,电影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同样患有忧郁症。她深受失眠之苦,有会逼人发疯的头痛,她终其一生都深受病痛之苦,但在我们看来,伍尔夫的一生都是勇气和泰然的写照。

她抗拒吃药,害怕女仆,由于多次的自杀,丈夫连纳把家从喧闹的伦敦市区搬到安静的郊区,来帮助她养病。或许,男人真的永远无法完全获知女人的细腻与敏感,这一切在伍尔夫看来都是在忍受监护、牢狱,统统是违背了她自己生活意愿的不人,给她生不如死的感觉。就像她在《戴洛维夫人》中写的第一句话一样:“戴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她要自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于是便有了电影最精彩的一段――她和丈夫连纳在火车站的争执,伍尔夫不仅是在用语言,也是在用心去呐喊。

伍尔夫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的某个男人的女人,她注定要为探求人生真谛而活。即使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险恶与孤独,甚至可以把人逼疯。但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她羡慕来家看望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生活。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地亲吻着姐姐,问: “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这“逃脱”指的是她困其已久的精神疾病,也是指她的命运。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或者说她更愿意去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最终,她仍面对了死亡。这是她与生活和解的唯一方式。在给丈夫连纳的遗书中,我们再一次验证了伍尔夫勇敢的“自救”,看到了她忠于内心、忠于人生的态度。她缓缓走入水中,走向宽厚的时光河流,选择死亡来与自己和解,她低沉而坚定的画外音,轻轻地念着这封遗书,这就是她所要面对的选择,面对她所想要的生活。 “她被流水迅速冲走。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她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与生活最终的结合。 “逃避生活本身,永远得不到平和”,她实践着这个真谛,用她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二、选择与放弃

对于世俗来讲,布朗夫人抛夫弃子的“罪名”似乎比男人的抛弃妻子来得更加让人憎恶。它隐隐地冲击着人世间“母亲”这一伟大的称呼。这样的所谓“世俗道德规范”,让女人们在面对生活的选择同时,又别无选择。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布朗夫人虽然生活富足,但却精神萎靡。她的内心总有一种像是被悬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觉,生命的无意义意识时时涌上心头。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似乎一切都无可挑剔。然而,单调庸常的主妇生活,像一个幸福的牢笼,早已让她心生倦怠,由此便开始对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产生怀疑。小说《戴洛维夫人》则让她在这份怀疑中更萌生出生不如死的念头。读着小说里人物的自白,她不断问自己: “有一天她的生命将完全结束,这一切没有她将继续下去,到底重不重要?”

她试图过自杀。这一天是她丈夫的生日,她把儿子理查德寄托给邻居,准备一个人躲进旅馆里读《戴洛维夫人》,然后自杀。她将告别的那一刻,敏感的理查德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来接他,并跟在母亲汽车后面追赶……也许是儿子声嘶力竭的呼喊,也许是腹中胎儿的悸动,布朗夫人在最终时刻,放弃死而选择了生。但是,为了重获自由,寻找自己的世界,生完孩子的布朗夫人选择了不辞而别,一个人远赴他乡。

布朗夫人从《戴洛维夫人》中真正理解了伍尔夫的真谛。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有时候,当人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质,那种莫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着死亡的阴影一并靠近。一部分人心中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选择逃避。而布朗夫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种完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她与伍尔夫一样,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天性,勇敢地面对在未来岁月里自己良心上所必须承受的谴责。是自私也好,是不负责任也罢。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活得更像一个人。 “如果我能说后悔就好了,这样我的心里能好受些……然而,在你别无选择的时候,后悔又代表什么?重点是你能忍受多少。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她在影片最后去见克拉丽莎的时候说:“但我选择生存。”

在《时时刻刻》中,作者还赋予布朗夫人朦胧同性恋倾向,到了后来21世纪的克拉丽莎身上,作者索然将她塑造成同性恋者。这是在暗示忧郁孤寂的伍尔夫如果处在21世纪,她原有的回避社会心理倾向很可能发展成同性恋心理倾向。

另外,“布朗夫人”这个名字也并不是没有来历。其实在《时时刻刻》中所有人物都能在《戴洛维夫人》中找到对应。伍尔夫在一篇《贝内特和布朗夫人》的文章中虚构了一个坐在火车上的老妇人形象,她称为布朗夫人为“永恒的”和“人性的”,“这是英国文学开往另一时代的幽灵”。

三、依靠与解脱

生活在21世纪的克拉丽莎与前两位女主人公不同,她更像是伍尔夫身边的丈夫连纳,更像是布朗夫人身边的丈夫和儿子。她是别人的牢笼,更是自己的牢笼。她细心地照顾着前男友理查德,与其说是因为爱,不如说是因为她自己在梦想上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理查德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克拉丽莎对自己女儿说, “只有和理查德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真正的活着”。这一切,她从理查德的目光里能看到。

理查德明白这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她。于是他问她,“如果我死了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愤怒?” 当然,她是感到愤怒的。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虽然她为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的顺从。然而理查却说, “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他为她活了10年。然而克拉莉莎并不明白,她感到愤怒地无以言表,她只是想为他开一个晚会而已。她做了所有的事,然而却觉得不幸福,不被人理解。直到布郎夫人出现,终于让克拉莉莎明白了理查的选择。有的时候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也需要勇气。就像伍尔夫所说的那样“逃避生活,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平静。”理查德和布朗夫人在骨子里其实是和伍尔夫一样的人,而克拉莉莎则和他们完全的不同。因此布朗夫人认为克拉莉莎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天生有一颗可以与这个世界相融合的灵魂。她可以享受这个世界给她们带来的一些东西。她的母爱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幸福。虽然她自己总是意识不到。理查德在临死前,说:“你怎么试都无法把真实还原……只有无谓的骄傲和完全的愚蠢。我们想拥有一切,对吧?……我还是要面对生命中的时时刻刻,派对结束后的孤独,还有之后更长的寂寞……当你觉得不属于这世界,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克拉莉莎终于从她的牢笼里走了出来。开始变得坦然,有的时候你必须懂得放手,有的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种离开的方式,如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你就只能去面对。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去指责或是指导别人的生活。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无论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绝路,无论我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不能逃避。这才是我们唯一的解脱。

三段故事浑然融合,互为镜子,相互映衬,相互铺垫,相互解说。在面对与逃避中,我们与选择和放弃相视;在依靠与解脱中,我们以面对和逃避为准;在选择与放弃中,我们依靠与解脱对应。这部电影如同小说一样,不关注外部世界,而是将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内心中,从而构成了一部电影版的20世纪女性精神史。

电影的名字《时时刻刻》是来自于伍尔夫,这是《戴洛维夫人》这本书最初的定名。旨意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生命中的时时刻刻,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时时刻刻么?然而更关键的是现在,我们就生活在当下的时时刻刻里。这是一部盛赞生命的电影,尽管生命复杂充满困难和悲剧,但本片的宗旨却是提醒大家要勇敢面对人生。因为生命是我们拥有最珍贵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