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银行业:警惕超高速增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银行业:警惕超高速增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之下,国际银行业是否面临或已经遭受系统性风险侵蚀这一问题备受争议。中国银行业能否继续“独善其身”,将连续数年高达30%以上的每年平均利润增速保持下去?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2011年三季报已经显露出端倪。

信贷重新定价推动超常业绩

工商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该行实现净利润1640亿元,同比增长28.3%。按此测算,工行第三季度末年化的平均资产回报率(ROA)为1.53%,加权平均资本回报率(ROE)为25.07%,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与利润业绩相伴的是资产质量提高(不良贷款率仅为0.91%)、拨备水平增强(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率约为273%,高于中、农、建行)、成本收入比例下降(9月底为26.6%,比去年全年水平降低4.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高于去年底和上半年的水平。工行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基本上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净利润(1660亿元),甚至在某些速度上超过去年全年,如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等。并且,这一利润水平是在前三季度贷款和存款增长速度都远逊于前两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下取得的。

同期农行、建行、中行的业绩也非常亮眼。农行到三季度末实现净利润达到1008亿元,同比增长43.6%,且净利润比去年全年还多58亿元;中行1-9月实现净利润1013亿元,同比增长22%。

四大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高增长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不妨以工行为例。

一是资产净利息收益率(NIM)提高和资产增加,扩大净利息收入450多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工行新增贷款虽不及去年、前年同期水平,但由于央行今年内三次对称性加息,加上信贷规模总体偏紧增强了银行对各类企业、个人贷款定价能力,以前年度的一些低利率贷款也实行了重新定价,使得NIM达到2.61%,比2010年前三个季度的2.40%高出21个基点。而工行的资产总额到2011年9月底已超过15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约1.67万亿元。得益于量价齐升,工行集团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2671亿元,同比增加454亿元,增长20.5%。其中仅NIM水平提高21个基点就可增加利息收入300多亿元。

二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全面增长,同比多增约240亿元。如前所述,今年前三个季度,工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达783亿元,同比增加237亿元,比去年全年总额还增长7.5%,同比增幅高达43.5%。在构成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7大主要科目中,有5大科目增长率在40%以上,其中资产托管和担保及承诺科目收入增长幅度超过90%或接近90%。

三是成本收入比得到较好控制,既保障了员工收入费用的合理增长(员工费用同比增长20.5%,超过同期GDP增长与CPI增长之和),也使总的成本费用水平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要低。

按此预计,2011年工行全年的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净利润总额突破2000亿元应该是十拿九稳、毫无疑问了。

六大风险隐患须多提防

但是,优良的业绩并不能掩饰部分存在的问题甚至是风险隐患。

一是部分行业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势头。如某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良率三季度末比上半年末上升了10个基点,虽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逐年持续上升势头令人担忧。交通运输行业、房地产业、采矿业的不良贷款也在增加。特别是个人信用卡的不良透支比例增长较快,其不良贷款比例已经高于该行全部贷款的平均不良比例,这很难说是正常现象。

二是外汇投资综合收益波动很大,账面损失大量增加。如某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其他综合收益为65亿元,但2011年前三季度该项收益则为损失约194亿元,同比账面损失高达259亿元。初步分析主要是持有的外汇投资资产因按公允价值计价而发生账面浮亏。

三是流动性趋紧,大型银行同业往来支出大大高于同业往来收入。如某银行到9月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去年同期减少约73%。由于流动性趋紧,该行前三个季度支付的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比同期的金融企业往来收入高出整整一倍。

四是存款增长疲软,贷款与存款比例继续上升。如某银行前三季度存款增长仅为9%,但贷款增长接近12%,特别是境外贷款增长更超过40%,明显存在存贷款增速倒挂和境内外贷款增速倒挂现象,贷存比持续提高。特别是外汇存贷款的贷存比高达15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高达200%以上。

五是资本金压力尤在,市场融资恐怕更为艰难。从三季度末报告看,几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是符合监管标准的,有的银行比去年末和今年上半年还略有提高,似乎给人资本充足无忧的印象。但人无近忧或有远虑。从建行、工行先后发出拟各自发行800亿元和700亿元次级债的公告,以及或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新办法,把操作风险占用资本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核算等要求看,如果不做较大的政策和资产增长结构、增长速度等的调整,部分大型银行要想长期保持总的资本充足率在12%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10%左右是非常困难的。能够达到银监会对境内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要求就相当不错了。

最近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已经批复建行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照此推测,如果工行计划增发700亿元次级债的议案能在11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获准,或许年内也能发行部分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但这样的机会其他银行可能是不能指望了。到9月底,农行、中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都不到10%,分别比上年末降低0.39和0.17个百分点。

六是银行盈利预期、质量预期、增长预期不被市场看好,导致上市银行的股价与经济走势背离,市场指标很不理想。如某银行H股,2010年末的市盈率在10倍以上,市净率在2.1倍左右;但到今年9月末H股市盈率降低为不到5倍,市净率只有1.2倍。可谓天壤之别,今不如昔。为什么银行盈利状况这么好,股价却如此江河日下?面对投资者抱怨连连,银行也万般无奈。是否在美国、欧洲的大西洋寒风吹来时,中国银行业也会发生一轮挡不住的系统性风险呢?笔者并不希望如此,但多加防范、未雨绸缪非常必要。

理性增长资产,自我补强资本

自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受到广泛关注。中国银监会更是积极跟进,提前对国内几大商业银行实施了“腕骨”(CARPALS)监管指标体系,对包括资本充足率指标在内的七大类13项指标都明确了标准值、触发值、目标值。尽管对几大银行是“一行一策”,具体监管目标值略有不同,但各家银行都感受到了资本金自我补充不足的压力。正因为如此,2010年四大银行都采取不同方式补充了数百亿元至上千亿元的资本金(其中农行是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补充资本金221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460多亿元),这才使各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去年末达到监管目标值之上。但好景不长,今年上半年有的银行就开始出现资本紧张信号,不得不提前改变对投资者两到三年不再向资本市场融资的承诺。

几大银行之所以出现资本金紧张状况,主要是其每年的加权风险资产增长速度高于本行资本金净额的增长速度。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构成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两个因素同时入手。笔者做过大体测算,如从2012年起,几大银行如果保持按现价计算的加权风险资产(分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比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全国GDP平均增速9%高5个百分点),银行按现价计算的净利润增速不低于18%、全国消费物价CPI增长控制在4%左右,银行净利润自我留存补充资本金的比例在70%以上(即分红比例从去年的40%调整为30%)。只要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同时外部政策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再发生比2011年更为严峻的局面,几大银行的资本补充达标是能够实现自我补强的。也能为今后数年达到《巴Ⅲ》监管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自我补充仍有临时性的不足,可以考虑发行一定数量的合格二级资本工具予以补充,这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是很小的。当然,这与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资本运用结构也有密切关系。只要银行全方位地采取措施,就不会受资本充足率这只“拦路虎”挡住持续稳健发展的道路。但如果非要坚持莽撞的超高速度资产增长,那就会对银行带来巨大的逆周期风险。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出现。

(作者供职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