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素描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素描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0 绪论

对于素描的解释,传统意义上讲“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或少量色彩绘画材料描绘生活所见真实事物或所感的绘画形式”――这是维基百科对“素描”所下的定义。然而作为绘画实践者,多年来的艺术经验使我们自身也很难确切的来界定“素描”的范围。从公元14,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已渐渐意识到,素描是可以不必依附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单独存在的绘画形式。经过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语言不断拓展、加深“素描”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的含义。但如今,仍有不少人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素描是作品的草稿,原型”。

1 素描的概念及意义

(1)“素描”的传统概念与观念发展。在那些认为“素描”仅仅是绘画或其他艺术创作过程的前期准备形式的人眼中,素描画面过于简单,不够完整,不如色彩或其他艺术手法表现丰富,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审美情趣,不能成为单独的艺术形式,它必须依附于其他绘画或艺术作品而存在。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传统意义上来讲,首先,“素描”对习画者来讲无疑是最熟悉,最普遍的绘画语言。通过对物象的外形,光影,明暗,黑白的分析,把握和控制能力的训练是传统意义上的造型基础训练。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此入手的。另一方面,素描也是成熟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前期对作品构思的一种常用记录手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草稿”,“原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带有灵感的快速成型的“草稿”常常也具备极高的可看性。因为那是艺术家奇妙的灵感驱使下最真实生动的出品。或许某种意义上比最终成品更带有艺术的直观性。值得高兴的是,这一点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被艺术家们所认同,开始越来越重视这种直观性。在笔者来看,就艺术本身的目的而言,“艺术作品”呈现的是艺术家自身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出的内在生命体验的精神成品,借图像表达艺术家情感的方式。而艺术的重点在于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情感时,所谓画面的完整与不完整并不是看作品的精细程度而判断的。艺术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艺术本身的理解的加深正逐步扩展、深化对素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认识。

(2)素描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将素描看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我们可以探讨更多关于素描表现手法的丰富性的问题了。明暗,造型,黑白,光影,形状――绘画作品中,素描关系的展现当然要通过这些必需的基本因素的组合才能构成画面。当我们放大的审美意识,将这些所谓的“素描关系”扩展开来,很容易发现这些素描关系存在于所有的视觉作品中。也就是说所有的视觉作品中事实上都包含其“素描因素”。因此只要具备素描的基本特征,不拘于画家运用何种表现形式,绘在或刻在何种纸张或版面上,都应纳入素描的独立的艺术体系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素描在今天的概念已远远超出对于素描的传统性定义了。铅笔、木炭条,这些我们所常用的传统的单色性绘画工具之外,“在素描的表现方材料和方式选择上……还包括很多诸如石版画,彩色铅笔,水彩,和铜版画中的蚀刻铜刻等非常用素描材料作品,并尽可能在作品的标题部分加以注释和标明”[1]对比色彩的表现形式,素描的绘画工具当然要有限许多,然而这并不影响素描在创作中的艺术呈现效果的表现力,单单“黑白灰”的层次的丰富感就具有色彩所不能达到的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素描的呈现方式及语言的多样化,无疑给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带来更多的可能。特别是现当代艺术家们不断创新手法,更加使“素描”的面貌在当下多次多彩。

2 达・芬奇与大卫霍克尼的素描分析

(1)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和他们的素描作品。

我们尝试深入理解素描的魅力之所在,一方面通过绘画实践过程本身。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其他艺术家作品来丰富对其的感受。当今在我国关于西方素描认识中,有诸多大师级的艺术家是我们的典范。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荷尔拜因,门采尔,安格尔,列宾,他们都是艺术史当中被誉为各个时期及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这些历史中的大师在观察,表现,感悟对象时都有让我们学习和敬仰的表现方式。在此,笔者将对比达・芬奇和大卫・霍克尼将传统写实与“草稿”式写意,将传统素描及作品中的素描因素。并列起来展现素描的传统性一面以及多样性一面。

(2)列奥纳多・达・芬奇与大卫・霍克尼。

1452~1519年,达・芬奇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像,这些绘本上留下的仿佛习作的影像,并未因为是创作草图而有怠慢,画像中圣母美丽的脸庞,在达・芬奇笔下被温柔的描绘。画面中,圣母微微向左则垂下头,柔软的头发随头势而垂落在脸旁和肩膀下,似乎我们伸手就可以触到。温柔的面孔与头发一同明媚的光线中,低垂的眼帘能清晰地看见睫毛下的阴影,微妙的嘴角与蒙娜丽莎同样的微笑被达・芬奇表达的严谨而富有诗意,使画中的圣母温润典雅,气度非凡。达・芬奇把自己当作一面镜子,他用眼睛来如实的反映,本着研究的态度,将圣母的模特忠诚的确实的置于纸上。素描在达・芬奇笔下,用明暗的方法使平面的形象出现立体感。素描性,脱离了纷乱的色彩,单纯直接的让物象的世界反应在画家的眼睛。虽然达・芬奇的这些素描也许只是为最后的油画做的草图,但是,不失为一张精致美好的素描作品。从达・芬奇开始,素描有了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作为创作的草稿而存在,而是在自身的表现上有无数的可能性素描与素描性在作品的呈现上被发挥到极致。从这张“圣母像”,观者可以体验到素描的气质在画面中被准确地表达。达・芬奇的“薄雾法”对于细腻的明暗过渡,极其写实的塑造出可触可摸的对象及环境精致的细节始终从属与整体生动效果,科学知识与艺术要求获得了深刻的统一。带来了真正意义上鼎盛的文艺复兴时期。

1937年出生的大卫・霍克尼当然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要晚的多,但他同样也成长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院。但是对于一名成熟与50年代的艺术家来说,抽象表现主义面前,他面临这一种困境,是投身于现代艺术还是反对它?大卫・霍克尼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发展出个人特色极强的波普风。抽离于传统,也独立于当时评论家们的关于风格的各样说辞。专心于自身的绘画题材,创作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杰作。这其中,也包含很多素描作品。这些手稿式看似随意的线条,精准地刻画了对象神情,虽没有像达・芬奇般细腻处理光影,黑白。但画面点线面的运用干练得当,构成感极强,速写式手法却极其传神,经过整合的线条和轮廓不在于写实而在于构成需要。画家极其主观的选择落于画面的物象,使人得到一种虚构的空间感。大卫・霍克尼的工具也跨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铅笔,炭笔。彩色铅笔单色处理画面。此外他也使用铜版蚀刻,干刻,细点腐蚀,水彩等等多种手法丰富他作品中的波普风格。给人以惊奇而独特的视觉感受。这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放大在他的油画版画作品中,更显突出。同时,画家不再将细腻处理光影和塑造形象作为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点线面的构成感,整体构图趋于平面化,更加主观的选择性表现画幅中的物象。这样的处理手法虽然与文艺复兴时期表现风格不同,但对于现代人来讲,更加适合于当代审美趣味。

由此看来,画家要表现丰富的世界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画家在处理画面时首先要处理的时画面的素描性。尽管不是所有作品都会有光影和明暗变化,但是任何形式的视觉作品都离不开素描性,这包括画面的黑白布局,点线面的构成等一系列“素描性”的问题 ――即指视觉作品本身带有的素描性质。很显然,达・芬奇和大卫・霍克尼虽然表现风格和工具不同,但他们都清楚地知道在开始色彩绘画之前,素描性的问题对作品是必要且重要的问题。

(3)新时代的“素描”在艺术创作中的定位。让我们通过以上两位所处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巨匠的作品和艺术风格的罗列比较,来重新认识下有关“素描”的定位极其意义。

素描几乎是艺术领域最早出现的绘画表现形式,也是最古老的艺术语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意大利画家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绘画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人们逐渐发现了素描艺术独特的表现魅力。至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而存在于艺术领域。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在当下用于艺术创作的工具及方式也极其丰富。艺术家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表达情感,处理图像艺术中的视觉形象。人们早已不满足于真实描绘事物的立体性和空间感,艺术作品包罗万象,形式各异,手段层出不穷。当代素描,更是不仅独立成型,并且作为“素描因素”存在于广大的视觉艺术表现中。平面设计,摄影,影像,装置,工业造型,甚至建筑,城市规划……在视觉艺术的大家族中,素描的意义和存在是艺术作品最后呈现时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审美情趣最终呈现的必要因素。这样看来,有关当代素描,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屋建瓴,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在当下有关“素描”的观念认识,原本熟悉的面貌似乎越来越不能被极其简化的概括为“基础”和“草稿”,更不是附属品。艺术家们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针对当代素描实践,不断突破传统,再造当代的素描观念。这始终都是一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素描的高度.西方名家作品精选.第4页.

[2] 应金飞.素描的高度[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 达・芬奇.达・芬奇讲绘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 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M].万木春,张俊,兰游利,等,译.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辰婧,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