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制作》课程实施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制作》课程实施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台湾高校的《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及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以台北城市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该校《专业研究/制作》课程的独特性和方向性及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专业研究;专业制作;教学模式

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时数及教学进程安排等要素组成。台北城市科技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技术创新型专业人才和国际大赛顶尖选手,《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课程及其教学模式非常值得研究。

一、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及教学模式

《专业研究/制作》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技术应用与制作课程。课程呈现的形式主要是专利技术、作品、国际参赛资料等。《专业研究/制作》课程是通过产业高端技术以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作为项目,通过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下,选择与专业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课题或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并确定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 教学活动遵循“自主学习、行动导向”的组织原则,借助教师或学生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台北城市科技大学的《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开始于2008年。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实施,每周3学时。课程采用作品化教学模式:每位教师负责一间实验室,指导2-3组学生,每组学生4人。教学全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制作作品(优秀的可以申请专利、参加国际大赛)、自己承担结果。通过《专业研究/制作》课程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学生的想法变成真实项目。该校通过《专业研究/制作》课程为企业、医院、交通、农业等企事业单位开发了“雪山隧道自动化科技执法系统”、“利用热晶片技术的冷热双温机车坐垫”、“主动警示之节能防撞隔离防护桩”等大量项目,训练了学生专利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参加国际发明展等活动,教学效果与效益相当可观。近3年资讯工程系获得“国家(指台湾)”发明专利170多项,每位学生平均2项;2010-2013年电机工程系学生参加国际大赛,获得28个金奖, 27个银奖,29个铜奖,11特别奖,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现以电机工程系为例,研究《专业研究/制作》课程与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系没有专业设置,只有课程,分电机电力、控制应用、光电应用三个课程模组,除电机基础课程外,另外还开设电子、资讯、机械等领域课程。学生首先学习单一的基础课程,然后学习整合课程(机械、电子、通讯、电脑),最后专题实做。《专业研究/制作》课程按照“基础课程整合课程专题课程专利申请参加竞赛 技术转移(进入产业)”的路径实施。

图1 专题制作课程设置与实施运行图

二、《专业研究/制作》课程模式运行机制

(一)教学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教学系统是由教学要素按内部联系以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具有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与系统所处的环境发生着作用。《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处于社会政冶、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之中,紧密地围绕着教育宗旨和教学目的而实施,对于学生的成长施加关健性作用和影响。如图2所示,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就是体现为人的培养,教学促进了人的发展,人又是一定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人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得以实现。

(二)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理论认为在复杂动态多变的系统中,要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资源相互协调配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系统不断优化并充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现代产品一般是由机械、电子、信息、通讯等多领域技术整合的产品,一个人很难独当一面地解决产品中涉及的所有技术问题,需要由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缘结构、不同实践经验的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专业研究/制作》课程要求企业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协同创新,促进教师、工程师、学生合作开发,获得社会进步、学生个性完善和科学技术发展。

(三)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作用机制。在萌芽时期的高等教育活动中,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之间就存在着弥散的互动,在文艺复兴后期,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两者之间发生较为直接的关系,19世纪后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交互作用。今天,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以需求为刺激因素的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进步,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专业研究/制作》的科技项目源于企业,终于企业,建立了技术与教育互动机制。

(四)开发项目遴选机制。并不是所有企业的项目或学生想象的项目都能成为《专业研究/制作》课程的课题。如该校教师给我们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案例:我们穿的鞋子、袜子时间长了,就会潮湿、散发异味。学生做了一个产品,能将鞋子烘干、杀菌、喷香,学生的这个想法很好,制作的产品也很适用,但该课题未获得指导教师的同意。理由是学生专题应该根据台湾社会与产业需要、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遴选,将技术前沿、产业高端的项目做为重点,学生对项目申请之后,教师对项目申请书要进行评估以及最后的协调,然后才能实施项目与管理。

(五)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机制。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一个过程中,反馈起着关健的作用。也就是说,系统的优化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一个系统要高效和稳定,必须通过反馈控制才能实现。《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就是通过作品、专利等来反馈教学实施效果情况,通过系统的输出(作品)反过来作用于输入端(教学),从而对输入(教学)产生影响。

(六)教学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要保证《专业研究/制作》课程的良好运行,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保障、评价机制,学生在课程中的实施效果怎么样?能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等等,学校、教师按照相关制度全程及时跟踪、督导与评价。

(七)研究成果共享机制。通过项目(课题)开发,校企合作研究的技术成果与效益由参与各方共享,分享产品、利益、知识产权等成果,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校企共赢机制。

(八)专业人才共育机制。建立《专业研究/制作》课程平台,可以把企业项目、产品研发、工艺创新等之类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弥补学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知识或经验的不足,实际上通过合作项目,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实施了人才培养,师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苏: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福建: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