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督导性听课与学习性听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督导性听课与学习性听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有位青年教师跟我讲,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听课人员频频光顾他的课堂,让他不胜其烦。言下之意,他对听课者和听课制度颇有意见。

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并非特例,在目前的大学里,不少授课教师打心眼儿里不欢迎别人来听课,这似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青年教师乃至一些中老年教师不习惯、不情愿让别人来听课,这确实值得反思。从人的方面看,教师对自己的课心里没底,怕别人听出纰漏,影响自己的形象,这恐怕是不愿意别人听课的潜在心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讲课水平高,自然就不怕别人来听,而是唯恐别人不知道他讲课好。从环境上看,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的竞争压力大,主要精力都用在科研上了,教学方面的投入受到影响。没人来听课,教师就可以不必那么“认真”。有的教师上课放视频,讲累了让学生自己看书(美其名曰“自学”)。教师上课自由惯了,有人来听课自然不情愿。

另一方面,听课制度在设计上“重督导性、轻学习性”,恐怕也是引起当前教师普遍对听课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目前高校的听课制度不可谓不完备,从部门上说,有来自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如教务处组织的教学督导听课),也有院系业务部门的(如院系主任、教学副主任、教研室教师相互听课等)。从人员来看,既有领导的听课,也有专家、同行的听课。但是,这些名目繁多的听课设计,多数以监督管理为出发点。有的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各类人员听课的数量,在期末还要查看其听课记录。结果导致来听课的人被动应付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听课目的上完成任务的多,虚心学习的少。更严重的是,听课者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抱着品评次第的、挑毛病的局外人心理去听课。这种监督、检查、评比的听课,显然不受教师欢迎。

在此,不妨设想一下另一种听课,那就是抱着学习目的和态度的听课。在老辈知识分子当中,大学教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是十分常见的。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国学院以及后来的岭南大学上课,据说很多教授也去听,陈先生因此被尊为“教授的教授”。《负暄琐话》一书中,张中行记录了吴宓在西南联大听刘文典讲课的情形。建国初期,老派知识分子还保留着相互为师的风气。季羡林先生回忆朱光潜先生说:“只要朱先生讲课,我能腾得出时间,就一定上楼去听他的课。”

以上所举,都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听课,听课人都是抱着求教的心态听课的。学习性听课成为一种风气之后,讲课好的教师就会受到尊重,自然就推动教师专心研究教学,管理者也就不必费心费力安排各种名目的督导性听课了。

实现从督导性听课到学习性听课的转变,从根本上说,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改观。也就是说,大学要形成一种重学术、重教学、重知识、重人才的大环境。用朱清时先生的话来说,“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风让姜亮夫先生感慨不已,他回忆说:“在清华这个环境当中,你要讲不正当的话,找一个人讲讲肮脏话是不可能的。先生同先生、学生同先生、学生同学生,碰见了都是讲,某个杂志上有某篇文章,看过了没有?如都看过两人就讨论起来,如一方没有看过,看过的就说这篇文章有什么好处,建议对方去看。”而加州理工学院的风气也曾让钱学森难忘,据说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是不必对教师进行督导的。

(作者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