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在沙拉文化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在沙拉文化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时候学校里的地理课本打开来,总有一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可是因为有着90%以上的汉族人口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汉文化,住在中国大都市里的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氛围。到了美国,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英文单词diversity的含义。在我们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大班上,40%的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说着二三十种不同的语言。即使在美国学生中,追述其根源,也有着错综复杂的种种血缘交流。深入自我介绍的时候,常常有人用繁琐的分数来向我描绘他三十二分之一的印第安血统,八分之一的犹太血统,四分之一的意大利血统等等。

“那么你的祖先是哪里来的呢?”他们问。

“中国,汉族。”我很简单地回答一句。

他们等了一会儿,然后惊讶地问:“还有呢?”

“没有了。”我很遗憾地摊摊手。

宿舍楼里的兄弟姐妹渊源就更复杂了。像日本出生加拿大长大,英文说得比日文好的雅子,香港出生,菲律宾长大,美国念书的海伦,还有父辈从纳粹德国逃到美国,在美国出生又移居比利时的犹太裔的保罗……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维克和基。

维克是个瘦小黝黑的男孩子。我除了在宿舍和校园里常和他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外,还总能在形形的聚会上撞到他。校园里各类文化聚会很多,我有时会去凑热闹,比如印度的灯节啦,黑人兄弟们的啤酒party啦,每次总能碰上维克。我去是以客人的姿态,谦虚谨慎;维克则每次都像东道主一样,热情洋溢地咧着一口白牙对我笑。我开始猜他是非洲人,后来又猜他有印度血统,等到有一天看见他操着流利法语和一伙欧洲学生勾肩搭背,终于忍不住爆发:“你到底是哪路的鬼子?”

维克的祖先是印度人,辗转到了毛里求斯安居下来,继续与本民族的移民通婚。100%印度血统的维克出生成长在这个非洲岛国。高中时代来到巴黎,从此学习和生活在法国,直到有一天决定到美国继续研究生课程。维克从生理基因上算亚洲人,但把非洲称做故乡,言谈举止上认同的却是欧洲文化。他一个人就包揽了三大洲,让我啧啧称奇。

“少年”维克却也有许多属于他自己的烦恼。他虽然每种聚会都以半个主人的姿态出现,但却总找不到归属感。印度的三十几种方言他一种都说不上来,家里移民几代,在印度早已没有了亲戚,维克在外貌上像非洲人多,印度人少,夹杂在印度同学队里常常很显然地沉默着。他的黑人兄弟们以美国黑人为主,大多从来没有去过非洲,与维克的共通之处有限。法国哥们倒都对他亲热,也说得到一块儿,可是巴黎这个地方异乡人再过几十年还是不容易找到归属感。

“维克啊,你到底要把哪里叫做家?”我有一次问他。

维克没有马上回答,过了几天,找到我很严肃地说,他毕业了要在纽约找工作,住下来。我们静静地憧憬着,是啊,这个世界上只有纽约这个地方,是所有异乡人的故乡。也许哪一天,维克在曼哈顿街头还能遇上个说法语的非洲籍印度姑娘……

基和我既是商学院的同学,又是同楼的舍友。基这样一个标准的法国男孩子,却有一个希奇古怪的毫不法国的姓:Yang-Ting。基第一次看见我,就很狂喜地用法国口音的英文宣称:“我也是中国人啊。”我端详他半天,觉得怎么看也看不出黄种人的痕迹来,琢磨着大概是新疆那儿的吧。“我的姓是中国的啊。”基又大叫一声。

基后来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杨庭”的中国医生远渡重洋到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并成为了那里惟一一个中国人定居了下来。“杨庭”娶了法国妻子,生了法国儿子。传到第五代,就是基。法国儿孙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老祖宗,把他的名字连名带姓地当做了家族的姓氏。

我们中国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提议把基也请来。他兴高采烈地来了,却夹在呱啦呱啦说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的人群中无所适从。坐在他左右的两个同学只好牺牲一下说母语的乐趣,一个菜一个菜地给他讲解。聚会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基的中国血统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可贵的是不像老美那般吃东西畏畏缩缩,除了鸡就只知道牛肉。基即使在左右同胞非常坦白的讲解中依然面不改色地大嚼凤爪、牛百叶、猪舌头之类。我倒是觉得他们法国饮食文化素来有什么都吃的美名,基在口味上表现出来的大胆创新未见得就来自他的杨门真传。

基的中国味表现在很久以后的一天。我坐在宿舍楼下的起居室里灰头土脸地看功课,基走过,在那台通常只有音乐学院学生霸占的钢琴前坐下。我说:“基,你也会弹琴吗?”基说:“我是自己瞎琢磨的。”基弹了一段,我觉得很动听,又问:“基啊,你弹的是什么?”基说:“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还说他自己常常就在钢琴前一坐,即景生情地弹出些流畅的片段。“基啊,你会作曲啊,作一个给我听听吧。”

基于是在钢琴前闭目冥想片刻,然后温柔地弹奏起来。我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很受打动。一曲终了,我对基说,你的曲子让我想起中国的那首《梁祝》。基高兴地说,他特意在曲子里加了他认为是中国化的元素,不过他从来没有听过《梁祝》。我于是轻轻地哼给他听,基垂着眼帘专注聆听的神情,让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法国人给我一种同胞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