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生成的地域特性,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实现机制,提出实现机制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引领实现机制主要包括输导机制、内化机制、外化机制、反馈机制和调适机制五大机制。

【关键词】民族地区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诚信 品德建设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3-03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之一,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品德素养中最为基本和基础的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科学透视引领的实现机制,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生成的地域特性

相对于非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生成由于受到本民族生产生活习性、地域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的不同影响,在生成形塑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科学把握这种差异有助于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顺利实现。

(一)民族性。成长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生活习性、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受传统民族生产生产方式的影响深远,因此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烙印和民族特性。深嵌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基因历经了数千年遗传,虽经历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的核心内容却是相对稳定、固化和完整的,除非受外力的强制性同化或割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过程来看,诚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尽管学生个体的民族出身、属性和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诚信从古至今是许多民族崇尚的一种美德,在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品、典籍、传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诚信的记载和流传的故事。

(二)地域性。民族地区历史上大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交通设施、教育医疗、工业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地域以内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在理论体系的输导时,如何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地域认知,是增强输导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受教育者在认知、认可和认同过程中往往会思考,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对于家乡的价值是什么?作用有哪些?能不能满足地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政治参与提升等关切地域群体和个体利益中的问题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和共鸣。

(三)异质性。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异质性,亦即个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复杂性,是基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差异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属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社团活动、政治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维、心理与行为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异质性资源,主要源自群体性的传承与沿袭,表现为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构成了个体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从空间维度来看,不同民族基于气候和地理差异、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和语言风俗的不同,形成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熏陶和影响所呈现出来的异质性特征,例如各个少数民族学生所掌握的独特语言文字、舞蹈艺术、武术歌曲等异质性技能。

(四)个体性。个体性是相对于群体性生产生活的传承,主要受个体本身的身体结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代际禀赋等要素影响而呈现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个体性主要是道德价值个体性,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遵循、价值规范在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体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的差异。道德个体性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和个体差异性直接关联的价值选择的独立性,在高校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是个人差异性与个体独立性的交织与融合。个体性总体上是个体差异性与独立性的整体表征,是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的主体,众多个体的差异个体性存在构筑了大学生群体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过程中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溢出效应。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原则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需要遵循统筹协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按照理论体系的输导规律与个体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的先后顺序进行,使大学生个体在诚信品德的养成上逐步认知、认可和认同。引领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输导原则要求教育者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内涵、要义、特点,深刻领会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从人的认识规律和特点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大学生对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认识必然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在理论输导体系中,教育者的科学输导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输导系统包括诸多环节,某些环节需要教育者的重点阐述,有些环节只需教育者稍加提示而主要让受教育者去体验和践行,应该说,突出重点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关键。在引领建设过程中,对某一方面、某一种具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优化,技术上、程序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和“次序”相当重要,但是作为一项关涉众多方面和领域的系统工程,在考量一个制度体系的整体性革新和再造过程时,就不仅要考虑顺序或次序问题,还要考虑协调问题。

(二)统筹协调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维度和领域的系统工程,由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构成的高教系统是一个引领建设的开放系统,“无论来自环境的干扰是什么、数量有多少,高教系统所具有的一个关键性特征是它有能力对干扰作出反应并能适应身处其中的那些条件而持续进行价值输导”。这一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互动系统,统筹协调意味着高教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系统结构和要素功能之间已具有了内在相关性;高教系统的控制、协调与反馈组织机制能够正常运转,系统内部具有了相互制约性;高教系统之间和之中的能量和信息、物质和指令的输入与输出相互匹配,具有了耦合性。因此,要提升教育者引领建设的统筹协调能力,首先要精准研判大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和兴趣偏好,既满足大多数个体的利益诉求又兼顾不同群体、团体的兴趣偏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系统完备的理论输导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作用,使高教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实现顺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