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南藏区民居的地域文化内涵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南藏区民居的地域文化内涵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全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甘南地区的民居文化在具备其他藏区文化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特殊的内涵。原因是地理上的过渡性决定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民居,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必然要适应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形成多样化的民居文化。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黄河流域与长江重要支流的过渡区、牧区与农区及林区的过渡区,形成了草原、湖泊、森林、峡谷、高山、平地等景观,也构成了牧区、林区、农区和半农林牧区交织等生产生活。文化是生活的反映,甘南地区的民居文化的多样性也由此生发、流衍。

一、牦牛帐篷――牧区民居的典型标志

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的碌、玛、夏藏人牧民,都是以黑色牦牛帐为居所。牦牛帐是用牦牛毛纺捻成细线后将毛线用织缀制毛布,最后将毛布根据帐篷大小缝制成牦牛帐篷。帐篷一般呈四方形,面积一般约为20平方米,顶高1.7至1.8米。顶部正中留一道宽一尺、长丈余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帐蓬内四周还排列着约1米高的衣箱、牛皮袋、毛口袋,上面覆盖着长条白底黑花纹的羊毛褐子,显得整洁美观。这种帐篷的最大特点是透气性好,防雨能力强,当夏季降雨多时,牛毛线受湿度之影响而呈密封状态,雨水进不了帐内,使帐内保持干燥而保持温暖。当天气炎热时,牛毛线松弛而呈透气,使帐内保持着新鲜空气的流畅。牦牛帐蓬制作完工后用一梁(约3米长)二柱(三根圆木支撑架,约2米高)就可以支撑起来,周围用几条牦牛毛做成的绳索固定在打入土中的木橛或铁钉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其顶角和周围立起各种写有咒语的经幡和经旗,就做成了一顶飘然而稳固的牦牛帐蓬了。

帐房正中的两柱之间,垒有长方形的“塔垮”(土灶),它用石头或土块垒砌而成,外面用细泥抹光。这些工作都家庭主妇们完成的,塔垮像一条加工场,其头部上放置着大铜锅或铁锅,其中部是灶堂,其后部存放燃料(晒干的牛或羊的粪便),随时添加。塔垮两边都有除灰洞。“塔垮”(土灶)后的上席位置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是家人早晚朝拜神灵场所。帐房内四面堆放一公尺高的盛满皮毛或食物的“知吉” 和装有珍贵衣服和装饰的藏式木柜及木箱,“塔垮”(土灶)左右两侧是家庭成员住宿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藏人会严格地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在塔垮两边席地而坐,妇女们在右侧生儿育女,捻线、磨糌粑、烧茶做饭。左侧是男人们的起居活动之地。当夕阳西下,牛羊收圈后,牧民们回到温暖的牦牛帐房内,一家人围着塔垮中冉冉而升起的火烟叙起家里白天所发生的家常话题,全家男女老小共享天伦之乐。

一般两辈以上的藏人家都有2至3顶牦牛张房,老人们住的张房作为全家早晚用饭和商谈家务的公共地方,已结婚的晚辈则另住一顶张房,人口众多的大家族不是每天住在一个地方,是随放牧的草地迁居而分住在新的草地上过着较为独立的生活。

二、夏帐与冬窝子――牧区藏人应对自然的聪明之选

到了盛夏,草原上到处是鲜花盛开,不知名的各种飞鸟到处在呜唱着动听的音乐。藏人不会放过这暂短的美好季节,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夏帐,到草茂花香的绿色的地方安扎无数白色夏季张蓬。这时牧民们进行大规模赛马、插箭(祭山神)、民歌演歌、各教派寺院羌牟(娱神舞)、体育活动、物资交流等的活动。夏帐是用较厚的白色棉布制作,有“人”字形的,亦有平顶的,形状各异。帐房的边角缘周缀有方格吉祥结、吉祥八宝、雪山狮子、飞马、诺布(财宝)等图案。夏帐的外表呈蓝白两色彩形成强烈色彩差异,显得格外明亮洁净,给人以明快爽朗之感觉。这种独特的藏式夏帐给雪域藏乡增添了勃勃生机。

冬窝子则是牧区藏人的又一种特色居住形式。当严寒的冬季来临时,牧民们要从夏秋季的牧场上搬家到冬季草场,冬季草场的住所选择在背风向向阳的山脚之下,建筑简单而温暖的冬季住房,一般采用地窝式和土棚式的住所。地窝式的住所将从地面深挖6米左右,面积约12平方米的四方开口窖洞,窖洞口上面搭木架后覆盖土等物。地表突兀土包,中间留一孔天窗采光,旁边开一小门至到室内。里面陈设与牦牛帐篷相同。土棚式的住所,在选择好的地面上,夯筑土墙或用草皮(约15公分厚的草原植被)堆砌成墙,再于墙头上架木盖土,就像是一座简易的土木结构房,房内隔为几间,存放各种物品和人居住之用。

三、纯木或土木结构房屋――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证

甘南藏区从事农业、林业生产的藏人在居住习惯上,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汉族建筑文化,但又葆有一定的藏族特色。迭部、卓尼、临潭地区的藏族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或纯木结构,一般是平顶立体四合院式的平房,富裕人家有楼房,格局为多为正方形,主房大都门朝东,窗向西,且墙体厚重,客观上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院内一般建有灶房、卧室、 佛堂、畜圈、贮藏室、柴廊、草房、厕所等8类建筑。院墙高3~4米,底宽1米多,院占地面积一般为1亩左右。墙体外表均由粘稠性较强的黄泥涂抹,再用棕红色、白色颜料喷涂成立体感极强的花纹,图案条块分明,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字形很是好看。

每个藏族人家都会在自家的房屋或院子前面立一根15米左右的旗杆(达钦),上面挂其印有经文和象征吉祥的宗教图案的经幡,以示兴旺发达,胜利和昌盛。大门楼多为砖石砌筑,门楼上方用刻有花纹的雕木装饰。院内两面或三面盖房,房屋前有较宽的走廊,廊檐下的枋柱上刻有花纹图案,精致优美,别具一格。房内的客厅、卧室、储藏室、经堂均由柏木、杉木板镶嵌而成。客厅和经堂尤为考究,单是经室就很富丽,有各种菩萨像,观音塑像外,还有无数的经文、唐卡画,酥油灯等真是美不胜收,客厅、厨房内的雕花壁柜,各种装饰、摆设。院内一般建有花坛,栽花种树,环境安静幽雅。住宅一般三间合为堂房,卧室连着厨房,锅灶连着土炕,饭熟了,炕也热了,一家老小围在一张小桌上吃饭。未婚成年子女分宿火炕小房。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