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与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与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面是“有余数除法”第1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段

一、案例再现

教学片段一

师:有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用小棒操作,再交流。

师:如果每人分3枝呢?

学生继续操作,交流:每人分3枝,分给了3个人,还剩1枝。

师:剩下的1枝能再分吗?

学生都说不能。

师出示表格:

请学生按照表格,继续操作,填写表格。

学生交流时按照“10枝铅笔,每人分( )枝,分给( )人,还剩( )枝”完整说一说。

师:根据表格中最后一栏的情况,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同学们一时无语,沉默了好久,一生答道:还剩1枝,还剩2枝,还剩4枝。

师带领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每种分法。

10÷2=5(人) 10÷3=3(人)……1(枝)

……

由此揭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片段二

师:上学期我们认识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说说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分是平均分?

生:分东西的时候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10枝铅笔,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每人2枝,分给5人

生2:每人5枝,分给2人

生3:每人1枝,分给10人

生4:每人10枝,分给1人。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分别把10枝铅笔分一分。

师:这些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除法。

学生开始说算式:10÷2=5(人),10÷5=2(人),10÷1=10(人),10÷10=1(人)。

师:如果每人3枝,能分给几个人?

师演示操作,把10枝铅笔随意地每人3枝分给同学。

师举着手里的1枝问:还剩1枝,还能再分吗?

生:不能再分,不够3枝。

师请分到铅笔的同学站起来,明确分给了3个人。

师:观察他们手里的铅笔都是3枝,也是平均分。

师:这里的平均分跟前面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全部分完。

师板书:每人3枝,分给3人,还剩1枝。

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各部分名称及单位名称。

10÷3=3(人)……1(枝)

师:每人几枝,也会有剩余?

学生交流,并进行操作,说算式……

二、案例评析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学情包含哪些内容呢?1.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2.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

从上面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片段一中教师没有很好的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问题,如“根据表格中最后一栏的情况,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沉默了好久,表示存在很大困难,即使有一个学生回答,他也是认为剩下的1、2、4都是不同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由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归纳能力;二是当“每人分3枝,分给3人,还多1枝”时,没有强调能不能再分,导致学生对有剩余和无剩余的不同表象模糊,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很好的运用好学生已有的学情,即学生在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为对比,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相比教学片段二中,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合理提问,有效引领,“10枝铅笔,可以怎样平均分?如果每人3枝,分给了几个人?还剩1枝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的平均分跟前面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每人几枝,也会有剩余?”并结合观察、操作、对比、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可能还会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