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理彝族服饰源流及其开发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理彝族服饰源流及其开发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其先民源于我国远古西北地区的羌部落。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羌部落的一支自西北南迁至川西一带。殷商之际,又迁徙到滇西的洱海地区。从事游牧业,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夷”。唐、宋时期称为“乌蛮”。元、明、清时期则称为“罗罗”,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自称“腊罗拔”、“改苏拔”、“迷撒拔”等。人口40多万人,居住在横断山脉与云岭山系的高黎贡山怒山、哀牢山区,海拔多为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成“大聚居,小分散”的状况,主要分布在巍山、南涧、漾濞这三个彝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各县市都有散居的彝族人口。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殊标志,具有特殊的风格。彝族有尚黑、崇虎、敬犬、尚武的传统文化特征。彝族服饰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服饰的一枝奇葩。由于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支系其服饰各异,即使是同一支系也因居住的地区不同在服饰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大理的彝族服饰较为集中地表现其民族文化的特点,从一个个侧面把彝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充分的体现出来。

当前,如何借发展文化产业之机,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彝族服饰文化并形成产业,从而弘扬彝族文化,加快脱贫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彝族服饰的源流与内涵

一部人类的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秦汉前彝族服饰见诸于文献记载的甚少。《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沙壹,居于哀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水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日:‘若为吾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固舐之,母其鸟语,谓背为九,谓坐而龙,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其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皆娶为妻,后渐相兹长。种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父,皆著尾”。其后发展成若干支系,“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但他们的“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这是彝族一种古老的尾部装饰,一般称为“尾饰”。这一习俗,我们可从云南晋宁石寨山祥云大波那的战国两汉墓群中出土青铜器人物图像看到,有椎髻者的发式、服饰,不少与后来彝族服饰相类似。

据《新唐书・南蛮传》“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椎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蛮书》“途程”云:“邛部台登中郡(今西昌一带),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通典》记述云南的乌蛮在南诏统一前。服饰“男子以毡皮为帔。女子施布为裙衫,仍披毡皮以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髻。男女皆跌”。南诏统一后,“黑傈僳……男换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衣领如井字,无襟带,白头罩下长曳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上述记载可知,唐代的彝族服饰仍续了晋代披毡的特点,但有了等级之区别。

据汪宁生先生对《南诏图传》中的考证,人物服饰有三种:“最高统治者的南诏王头戴一呈圆锥形冠,旁有双翅高翘;官吏无冠,有布缠头。南诏王和官吏皆穿圆领宽袖长袍,有的系有腰带。南诏王的长袍有一披风物,即‘披毡’或‘波罗皮’(虎皮),嫔妃也着宽袖长袍,头梳双髻且垂下。南诏王着靴,官吏和嫔妃有的着鞋,有的赤足。第二种是地方官吏的服饰,男子顶梳一髻,穿右衽或圆领宽袖长袍,女子梳肥大的髻,也穿宽袖长袍。男子皆赤足,有的穿草鞋。第三种是少数民族服饰,男子额前梳一髻,穿窄袖短衣,长及膝,裹腿赤足。”正如《蛮书》所说的“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认为耻”。今天我们又可从《剑川石窟》南诏王室图像及《(宋)大理国梵像卷》中找到依据。

服饰有阶级差别和尊卑、贵贱的严格等级。“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而“蛮及家口悉不许为衣服”。(元)李京《云南志略》裁:“‘罗罗即乌蛮也’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兀其发……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缘,贱者披羊皮……室女耳穿大环,剪发齐眉,裙不过膝。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明王朝在云南除维持原土司制度外,在部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促进了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官服饰已著名右衽长袍、长深衣裳:平民服饰则保留椎髻、披毡、黑衣的传统。这些特征还可以从巍宝山龙潭殿《彝族踏歌图》中体现出来。

当代的彝族服饰,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彝族服饰在保留传统服饰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逐步向现代审美意识方面发展,形成了多形式、多标准化的特点。

彝族服饰的开发价值

彝族服饰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文化,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彝族服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多达300多种和1000多种的佩饰和花纹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款式纹样独具特色,堪称世界服饰之最,可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名牌,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理,是南诏(公元738-902年)、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建都的地方。彝族服饰至今还保留在《剑川石窟》中的南诏王室图、《凉山博什瓦黑摩岩石刻》“南诏王出巡图”、《南诏图传》、《大理国梵像卷》,元、明、清毕摩画、壁画图像及地方史志的记载中。同时,彝族服饰的文化沉淀还保留在今天的彝族民间节庆、饮食习俗中,丰厚资源的彝族服饰,既体现了大理地方的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则成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与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体现其文化多元的和谐共荣,有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而大理的旅游又获得长足的发展,有一定的文化市场,为发展彝族服饰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彝族服饰包括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能日渐凸现出来,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当前,我们可根据省、州各级政府提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认真研究大理州境内彝族服饰的历史和现状,与大理的旅游相结合,把它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开发。

首先,政府要重视彝族服饰工艺的开发与扶持提供优惠的条件,招引商家进行参与投资创办彝族服饰的生产企业。同时,要鼓励科技、教育合作与人才的支援。具体可采取政府、社会、民间多种形式进行开发。

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一批有民族工艺特点的不同地区的男、女、老、少的服饰、头饰、鞋子及配件,在旅游热线上建一所展销结合民族服饰艺术馆,以展促销,既能宣传大理的彝族服饰文化,同时,也可将农村的服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三,在民间服饰市场培育有一定基础上,还可到民族集居的村镇建立定点的彝族服饰的家庭手工艺服装,由政府和服装商为其去销售和拓展市场,这样既可使民间工艺包括纺织、金、银器及扎染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而且还可与建设新农村与扶贫相结合,为农村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

第四,要从提炼挖掘品牌文化理念人手,要大力打造彝族服饰品牌。建立专业的服饰加工厂,既可按现有的古典资料和现代生活的需求去生产高品位的南诏宫廷服饰和现代感的民间服饰的新款式,满足艺术团队表演与展演销售。只有这样,彝族服饰才能形成一项有影响的文化产业,使其为当地经济与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