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孟子的“四心”想到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其传统文化中充溢着浓厚的道德色彩,而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一部道德经典史。
关键词:教育;羞恶之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17-02
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其传统文化中充溢着浓厚的道德色彩,而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一部道德经典史。孔、孟他们的学说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依然被世人敬仰。至今仍无可替代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时代,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重新审视儒家道德文化,消解、超越其糟粕,批判吸收其精华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孟子在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孔子“仁”的精神被孟子所继承,并发展为”仁义”学说,概括起来即为仁、义、礼、智“四心”或“四德。孟子认为人生只要四心不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四端”。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他提出的“四心”不仅对当今社会不无裨益,对我们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一、教育学生要有是非之心,它是智慧的开始
“是非之心”就是告诉我们要具有基本的能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职专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足够的进步。既是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又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渴望自由,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对现状的不满,感觉前途迷茫,特别是对有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缺乏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譬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公然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谈恋爱泛滥,很多学生不仅没有羞愧感,反而沾沾自喜,相互吹捧,彼此介绍所谓的经验。这样不明是非举动不仅违背学校有关规定,也丧失了作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素质。最突出的就是上网问题。的确网络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王国的自由之窗,提供了新的人际交流方式,展示了新的生活娱乐空间。但是他们由于年龄比较小,自制力差,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不仅荒废学业,甚至因痴迷网游而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学校、特别是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他们有了很明确的是非辨别能力,就会有选择上网,就会拥有健康的人生信仰、道德信念、意志品质等,就能够自觉提高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如过滤信息、选择信息,可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二、教育学生具有恻隐之心,它是仁德的开始
所谓恻隐之心,亦即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与关怀。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就是仁慈的开始,仁爱的开始。仁就是爱,爱自己,所以爱别人,是否同情、怜悯、关怀弱者,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的捍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简言之,关系到以人为本道德信念的贯彻落实。
当我们看到他人在痛苦,自己也会跟着痛苦,并想要去化解,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为了缓解、消除这种他人的痛苦而带来的自身的痛苦,通常我们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不再去看,转身走开,看不到了,也就不痛苦了;另一种是帮助、去安抚受难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后者。
广东2岁小悦悦惨遭两辆车毫无人性的从身上碾过,18个路人匆匆从血肉模糊的肉体傍边经过,却没有留住一个人的脚步,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小月月事件震撼了国人,敲打着国人的心灵。人们都在扪心自问:社会为什么如此冷漠、如此麻木?人们同情心、良知、道德底线难道都不翼而飞了吗?记得一次在谈论起小悦悦事件的时候,当时我问在场的同学,假如你是当事人,会伸出救助之手吗?少数同学当时很痛快的说:“不会,害怕引火烧身” 。听到这样斩钉截铁的答话,看着他们稚气未消的脸,当时我心仿佛被针扎一样的紧缩,痛心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副作用的影响,首先学会明哲保身,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了。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却日渐下降。
这就需要我们用孟子思想教育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通过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坚信学生不会让自己的灵魂沉沦下去,更多的学生心底都有一团善良的温暖之火,愿意帮助遇到困难和危险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人人都应该有恻隐之心。善与恶虽然共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善良多一点,恶就会少一点。只要我们热心一点,这个世界就会温暖一点。冬天来了,这只是季节的寒冷,温暖传递下去,冬天就不会成为道德的冬天,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身处寒冷之中的人们更需要温暖,孤苦无助的人更需要援助。而人们对弱者的冷漠麻木,只能使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雪上加霜。人道主义历来对弱者蒙受的痛苦给予格外的关切,并把弱者痛苦解除的程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数。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同情关怀弱者,自觉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不至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
三、教育学生具有羞恶之心,它是做人的开始
羞恶之心”指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恶”即耻辱,羞耻的心情。它是一种伦理意识,“知耻”就是知道羞愧与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考试期间,监考老师抓作弊学生,该生不仅没有感到自己做法不对,还毫不在乎与监考老师狡辩甚至恶语脱口而出;操场上经常乱丢垃圾,与干净的校园是那么格格不入,丢弃者却如无其事;爱情本来是相爱的男女两人之间内心深处的彼此欣赏,是两人之间的事,是双方的一片自留地,可有个别学生在校园等公众场合搂搂抱抱,激情相吻,甚至做出更出格的行为,毫无顾忌。不仅有悖人伦要求,也亵渎这份神圣美好的感情。这让我们做教师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仅在问:现在个别学生怎么成了这样现状?怎么连最基本的羞耻之心都没有了?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赖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康有为(下转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