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发言习惯的形成与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发言习惯的形成与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习惯,是促进学生学生学习,乃至一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发言不仅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发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反映,它可以反馈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却不难发现: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麻发言积极,有时老师还没叫到他(她),他(她)就会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老师……”有的还会失望地小声嘟哝着“唉,怎么不叫我回答?”而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往往是只有寥寥几位学生唱独角戏,更多的学生却保持沉默,充当“听众”的角色。令我们担忧的是,课堂上没有参与举手发言的同学大部分注意力容易分散,听着听着,两眼就黯淡了,目光游离,神情木然,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们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思维能力下降,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都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会逐渐减退呢?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改变这种局面,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能生动活泼自主地l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据调查,我发现,对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会逐渐减退的成因不仅由于学生的自身心理特点,还和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不少同学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愿举手答问题,而且这类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怕出现什么情况而招致至同学们的嘲笑,怕同学们说他爱出风头………如此诸多想法给他们举手发言带来了许多顾虑;

2.有的学生发言质量不高,遭到同学的讥笑、老师的批评,从而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举手发言的抵触情绪,形成了逆反心理,便不愿再发言了。

3.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觉得发言与他毫无瓜葛,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所以不再举手发言。

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大班学生数较多,教师不可能请每一位举手的同学都回答问题,有时提问时留的时间又太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等原因使许多同学不敢举手发言。

5.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把提问当作一种惩罚手段,这同时也打击了那些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同学的积极性;

当然,还有一些家庭因素。

1.病理因素

2.心理问题

有的孩子说话晚,一直发音不清晰,经常说错话,把“高兴”说成“刀兴”,把“老师”说成“老痴”。这些话就往往被大人当作笑柄,进而使得孩子因为怕被笑话造成了孩子惧怕说话的心理而不愿说话。即使到了高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很好了,可还是不敢轻易表达。

3.个性的问题

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喜欢安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4.教育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指责和限制孩子,挫伤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或少言寡语,与孩子交流过少或缺乏交流,使孩子一直以来都生活在很寂静的环境中,而减少了表达的机会;家庭环境不和睦,造成家庭气氛过于沉重和压抑,孩子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养成了不开口的习惯;许多事情由父母包办代替,使孩子得不到锻炼。

根据以上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会逐渐减退现象的形成原因的反思,我梳理了一些认识,特提出以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提高师生对话交流的引导策略。

一、安全心理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就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让学生感觉无论自己回答得怎样,只要是在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是“安全”的,都可以体面地坐下去。(当然,教师也不能毫无原则地肯定学生的错误发言,要正确引导,鼓励为主。)当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指正,教师要引导他向同学道声“谢谢”;当发言者的人格受到同学侮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某种中事物或看法达成共识,并促成该同学对发言者主动道歉;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多加鼓励,还要让学生的“哎、呀、也”埋怨声变成“我们相信你”“我们认真听”的信任语。试问,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学生还会拘束什么吗?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敢想、敢说、敢做的心态参与学习,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说”中去,自由、开放、和谐地学习文化知识。除了课堂中进行得当的评价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如老师的仪态、师生之间微妙的心理暗示等。总之,教师的行为要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受到安全自信,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心灵,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积极有效激励措施的采取――让学生乐于发言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呢?结合我校在中、高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改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1.给学生创造机会,让锻炼孩子锻炼积极性。可以先让他们观看一些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况录像,从中感受气氛,然后再以开班会、搞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上台展示自己的感觉。

2.在全班范围里营造参与课堂没有错误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错了,学生也不会笑他,老师也不会批评他。尤其在最初阶段,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3.培养小组参与的积极分子。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来带。老师要率先树立基础好的、性格外向的典型。因此,在选小组长的时候教师要格外用心,除了学习好,善于表达也是必备条件。

4.及时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分子。评选时可以通过量化次数与分数的办法,但是后续工作要做好,否则会出现“坚持一段时间学生积极性锐减”的现象。所谓为后续工作,即黑板报通报表扬,布置班级文化时张贴标兵照片,给家长发喜报,给积极分子发胸卡,利用校报校刊署名表扬,制作光盘让学生收藏等…

5.建好课堂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在初期要树好标准,量化次数容易形成精英化,长期使用会在班级中形成展示专业户。接着要由次数的量化转为学生的人数的量化,在班级中设立评价栏,可由各个小组包办:回答问题的加5分,到讲台上神采奕奕地讲的加10分,全员参与的小组每人再加5分。此外,学生夸学生、学生评学生的加5分,能参与本小组讨论的加5分,能参与其他小组讨论的加7分。还有,小组长将本小组成员按展示积极性排出来,前三名展示的加5分,后三名展示的加7分。这样一来,相信课堂上全班都能动起来。

当然,教师还要注意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有深度有创意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基础性的问题,这三类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尖子生、中等生和后三分之一基础学生来回答,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喜欢上发言。

三、学生口头表达训练的强化――让学生善于发言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思考问题的答案并组织成几句通顺的话进行交流,这对于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实为不易。再加上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即使他们在脑子里搜索到了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可由于紧张、着急,也不知怎样把它们串联起来,更不要说把心中的想法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发言,还得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课前长期性训练。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轮流安排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或讲故事,或讲生活见闻,或转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新闻等等,再让其他学生作简要点评,根据学生的评价,或多或少的给发言者加以之鼓励。

2.课堂有方法训练。首先指导学生多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语文内容,有目的地加以朗读、背诵;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要求学生读书时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其次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在学完了《山中访友》之后,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式,“你好,清凉的山泉!你( ),是( )”让学生说说还有山中的哪些朋友会与我打招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是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复述课文的训练环节。可以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顺序有条理地、清楚明白而全面地叙述,培养学生说话的系统性、连贯性。也可以要求学生抓住中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说话的概括能力。

3.课后拓展性训练。如组织作文朗诵会:每次书面作文后,找出几名作文优异的学生,先读自己的作文,然后介绍自己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的经验。这样读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练,听的学生受到了启发,学生想说话的愿望就强烈了。再比如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等。

此外,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课堂发言及发言的同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1.发言积极也是战胜自我、超越自己的很好表现。

2.发言不是单单为自己,也是为别人,让别人的思维受到更大的启发。也是积极响应老师,让课堂能有效、流畅的地进行。

我们还要与家长沟通,给家长提出可行的建议。

1.父母尽可能多地主动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2.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3.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孩子说话。

4.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包括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总之,学生的言行举止常常反映着他们内心世界活动与的变化,而这些内心活动与变化又恰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如果上课不爱举手,课堂上过于沉闷,教师和学生就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和任意飞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奇谈怪论”,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展示的积极性,使其把全部情绪融入学习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训练能力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营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与奋发向上、积极参与、竞争进取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和温度”,再加上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人际关系的“阳光雨露”的滋养,这些“未来人才”的种子会健康地发芽、成长、成才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将埋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那么必将有一天,每个教师的课堂上都能毅然决然地举起许多手,像无数只帆船,在人生的海洋里迎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