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晒上海”设计实践及其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晒上海”设计实践及其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晒上海”主要以上海的人文风情、海派文化为设计的出发点,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能够根据个人意愿自由进行纯设计的艺术活动。文章主要分析了发源、根植于上海的这项设计实践的背景、特色及其必然性,最后指出“晒上海”具有探索设计实践、构建商业品牌和推广设计教育等价值

[关键词]“晒上海”;概念设计;设计实践;价值

[Abstract] The “shine Shanghai”Concept Design Exhibition is held by using Shanghai’s cultural customs and foreign cultur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 works are designed purely by designers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fields.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features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shine” Shanghai concept design practice, which is originated and rooted in shanghai. Finally, we get conclusions that the “shine” Shanghai has the value of design practice, commer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Shine Shanghai”; Concept design;Design practice;Value

一、从定位展现设计精神

“晒上海”概念设计展由近年来从海外学习设计专业归国的青年设计师发起,上海的青年设计师广泛参与的设计活动。其主要以上海的人文风情、海派文化为设计的出发点,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根据个人意愿自由进行纯设计的艺术活动。活动根据社会潮流的走向而选定设计主题,最终通过真实存在的实物形式展现给大众,以此传达设计师对主题的理解与所要表达的设计寓意。

从2009年的第一届开始,历届展览选定的主题都与上海文化符号以及社会价值走向有关,并且每届主题选定一种主材料,除此之外,完全尊重设计师的个人意愿,让设计师可以进行主观的设计,并像晒太阳一样自由地晒出自己的设计。“晒”英语意译为“shine”,即“闪亮、照亮”之意,意味着以“设计”照亮“生活”,这也正是“晒”上海概念设计展发起的精神所在。当然,“晒上海”概念设计展并不是参展设计师个人纯粹的情感宣泄,参展群体想要传达的其实是通过设计实践来推动设计的传播,以及探索设计实践的价值。

“晒上海”这种具有探索性的概念设计展之所以仅在上海出现而在其它城市难寻踪迹,这与上海发展背景以及上海设计师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首先,上海作为中国在近代最早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城市,有着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上海既有传承千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又有上海独有的地域文化,还有因种种历史原因传来的外来文化。正是各类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促成了上海这座文化大观园的形成,也使得“晒上海”概念设计展的主题可以具有多样性。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就中国而言,各类变化在上海的体现尤为明显,这同样也拓宽了展览的选题范围。

其次,上海是一座可以融合外来文化却又不完全改变自己的城市,这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坚持与继承,也是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需要坚持的原则,所以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设计模式展现了本土文化与世界潮流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后产生的最佳结果,这是中国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

最后,上海有着利于设计成长的广阔空间,同样也聚集着背景各异的一线设计师,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专业,有建筑设计行业、产品设计行业、摄影行业等等;从接受的文化上看,有着“海归”和本土设计师之分。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再拘泥于一种文化观念,各自所信仰的观念以及对设计的不同理解,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并相互融合,从而直接推动了设计的发展。

因此,“晒上海”在上海出现绝非偶然,它只有在上海才能逐渐壮大,为更多人所知晓。

二、多种视角的探索

(一)发现生活,运用设计引发思考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展览,“晒上海”的主题分别为“上海”、“平凡的非凡”、“真实的谎言”、“不朽”、“虚构 I am possible”、“I believe U 信物”。这些主题的选定都源于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发现我们身边的美、发现谎言背后的真实、发现被我们忽略的平凡事物的非凡魅力、发现何为不朽、发现新科技带来的可能、发现我们自己的信物。正如侯正光他们所倡导的理念:“勿谈创造,只求发现。”

木马设计总监丁伟说过:“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他的独立性,”这种精神也为“晒上海壹”所秉持。回顾历届展览,我们可以发现“晒上海”一直延续着这种精神,并且试图透过设计展现生活的真实,透过表象使人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材质、色彩都只是设计师思想的载体,“晒上海”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晒”出思想。

“晒上海壹”在国际工业博览会前夕开幕,国际工业博览会是世界性盛会,它将展示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文化与工业发展概况,而作为此次盛会的承办城市,上海的青年设计师怀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晒”出“上海”,“晒”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身边发现的美,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今天的上海是什么?在快速发展之后的上海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本届中比较典型的作品《上海微风》就是设计师在上海发现建筑之美,并试图表达“上海”形式各异的建筑(图1)。

正如该项设计的发起人,英国白金汉郡大学家具设计与工艺硕士侯正光强调,不能只为市场而无节制地刺激欲望。我们需要的是有约束的欲望,与之对应的就是有节制的设计。设计为形式付出太多之后必然回归朴素和从容,这是形态的回归,更是心态的回归[1]。“晒上海贰”之“平凡的非凡”尝试让人们去发现平凡产品的非凡魅力,从而引发人们思考,尊重与珍惜平凡的产品,时刻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图2)。这一期的作品中典型的如《交流、争辩、沉默、宣誓》系列,此系列的四把壶是将传统壶的嘴与把手进行位置变换,对平凡的产品进行再设计,使得老产品变得非凡,让人们发现其新魅力(图3)。

延续上一届的主题思考,“晒上海叁”试图去发掘“真实的谎言”,用设计师的眼睛发现真实,用他们的双手揭示谎言。“晒上海叁”主题展所要传达的其实是揭示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真实的谎言”,此次展览的特征可以表述为材料与故事,即强调产品使用水晶材料,来记录一些转瞬即逝的自然瞬间,通过材料展示我们所认为的符号现象,发现何为真、何为假。

前三届主题展是对生活的思考,“晒上海肆”则重新回归到对设计本身的反思,即试图发现何为不朽的设计。对于设计本身而言,设计之初都应该是为了不朽而去,每一个设计概念、设计方案的初衷应该是期望设计作品可以保留下来。然而我们发现,时代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我们所创造的有形的不朽是多么的脆弱,而唯有对设计的执着与热爱,才是屹立不倒的

不朽。因此可以说,因为相信,才有不朽。

“晒上海肆”聚焦于不朽设计与新科技结合;发现现代科技带来的新可能、发现我们自己的信物是 “晒上海伍”与“晒上海陆”的精神。“虚构 I am possible”本身就是对不朽设计的一种挑战。设计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材料与工艺的进步恰好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晒上海伍”选择了3D打印技术和竹材作为设计实施的约束条件,其意图也是在提问:一个时髦的新技术与传统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替代还是融合[2]?通过设计实践,我们可以从本届作品《_》中发现,传统与现代之间其实具有相容性(图4)。“I believe U 信物”既可看作是对新科技的信任,也可以看作是对发现精神的肯定。设计师选择品质优异的杜邦TM可丽耐?材料作为主材料,以此试图发现高性能材料在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二)切合主题,紧随时代的材料探索

根据主题选定主要材料进行设计是“晒上海”的一大特点,设计师通过对指定材料的运用,并辅助一些其它材料与工艺技术,最终以产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使得主题更加鲜明。历届选定的主材料,从我们熟知的陶、瓷,到耐腐蚀的不锈钢,再到近来流行的常规3D打印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材料的变化激发我们不断思考科技的进步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方式。

“晒上海”最初选定的陶、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质,这类材质长久以来就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常见,所以经常被人们忽视,这也使得它们始终处于平凡的位置。而“平凡的非凡”想要表达的是让人们充分尊重与珍惜平凡的事物,并发现它们的非凡魅力。所以选定陶、瓷这类材料,并将其运用在设计作品中,可以让主题更加形象化,同时引发人们对“平凡”与“非凡”的思考。

与陶、瓷给人的真实存在之感相比,水晶则充满了变幻。这是“平凡的非凡”向“真实的谎言”主题逐渐深入的表现。玲珑剔透的水晶对光具有折射作用,我们看到的折射物是由真实存在的物体反射而来,是虚拟的存在。这正如“真实的谎言”一样,它真实存在却又可以给人变幻莫测的感觉,所以水晶给人的印象就如同“真实的谎言”给人的印象一样,是真亦是假。本次展览中比较典型的作品《真实的谎言之空间》,水晶天然的折射倒影似乎正好是对直线与折线在自然视觉层面的质疑,因为材料本身的透明性让这样的质疑更加强大(图5)。

“晒上海肆”研究的是设计的本质,意即何为不朽,所以选材与以往的陶、瓷、水晶不同,它需要体现材料自身的长久稳定性,在我们常见的材料中,不锈钢成为最佳的选择。不锈钢是耐腐蚀性材料,使用它制得的产品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但是即便如此,它还是会有消亡的一天,所以本次展览试图通过设计实践让人们去发现什么样的设计才能成为不朽。参展作品《鉴》给出了答案。竹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字载体,但是由于竹材具有易腐蚀这一缺点,所以用竹简记录而遗留下的文章并不多。设计师为了让文章能够被长久保存,不断探索,最终将竹简中的部分竹签改成不锈钢材料,这是美好的愿望,但是即使是不锈钢也难以使得自身得以永久保存,所以有形的事物最终难以“不朽”。但是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对变化的追求、对设计的执着与热爱的精神,却能够不朽(图6)。

为了追求时代潮流,在“不朽”中加入现代科技,发现新的可能、发现自己的信物是“晒上海伍”与“晒上海陆”的精神所在。近年来,3D打印技术最为流行,主要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加热熔融,并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像普通打印机一样一层一层打印出产品,“晒上海伍”主要是将3D打印技术、常规打印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竹材进行融合设计,发现传统与新科技融合带来的新的可能。杜邦TM可丽耐?是世界上第一块人造石,具有非渗透、抗污、抑制细菌滋生等优良特性,本届作品《“月亮代表我的心”香托》所体现的典雅、高档之气正是对这种材料品质的最好证明(图7)。“晒上海陆”延续“晒上海伍”的精神,使用具有优良品质的人造材料刺激新的体验,并试图透过这种体验热潮来反思我们是否真的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发现什么才是我们自己的信物。

(三)拓展品类,确保设计丰富

“晒上海”除了主题与材料对设计师进行了限定外,其它完全尊重设计师的个人意愿,在历届展中,设计师不断拓展作品种类,使其趋于多样化。参展作品中有日常生活用品类的如《上海微风》、《书立》(图8)、《_》等,有纯艺术作品类的如 《瞬间》 (图9)、《竹山》(图10)、《虚石》(图11)等,还有试图引发人们思考的《真实的谎言之空间》、《鉴》、《时间的形状》(图12)等,不同品类的设计作品丰富了展览的内容,给参观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此外,在创作过程中每一位设计师都对产品倾注了非常多的精力。正如连续参加六次“晒上海”概念设计展的王卓然在接受采访时所表达的,新主题的产生,以及对主题解答的未知性是令他兴奋的,对每一次新材料的使用,并与主题概念相互结合是最为开心,也是最为痛苦的。由此可见每一件参展作品,都是设计师深思熟虑的产物,而这也保证了产品的优良品质。

(四)吸收精英,推广设计理念

“晒上海”的组成成员要求来自于不同行业,他(她)们通过自荐或者推荐的方式加入,前后参与设计师36名。带有不同背景的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展览作品的品类,而且也从整体上对设计进行实践探讨。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参展设计师,既是民主的体现,做到公平,又是对历届参展情况的反思。这个决定能够对主题理解最深、设计产品最好的设计师负责,也是对展览自身的负责。

关于推广,“晒上海”设计展线下通过主展、巡展、媒体三种主要途径进行推广,线上通过官网、官博、众筹等渠道进行深入推广自己。“晒上海”从2009年至今共巡展数十次,2011年部分作品入选德国法兰克福家居用品展本展;2012年参与中国设计大展,参展作品被整体收藏;2013年入选上海市创意产业扶持基金扶持项目(唯一的概念设计展),并于当年成功举办五年回顾展。一系列的展览都使得“晒上海”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不断让更多人了解“晒上海”、了解设计。

三、“晒”出价值

(一)探索设计实践的整体价值

所谓“整体”可以可理解为构成事物诸要素的统一体[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设计整体价值的表述往往由设计理论来承担,设计实践被看作是按照理论具体实行,但事实上这种由理论思维构架起来的设计整体仅仅是一个理智的抽象物,这种看似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是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地“做”出来的。“晒上海”是用实践构架了一个设计的整体,这种整体以理性发现的上海的文化特征和感性的想象为先导,以构成产品基础的材料、加工工艺为支点,以创造具体功能、符号性的形态为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反复平衡、兼顾、整合各个环节,使产品最终成为一个统一体,以求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这就是其设计的整体价值。正如侯正光所说,我们必须强调设计是有诸多约束条件的创作,对设计师而言,形式、功能、品质、成本是没有主次之分的[4]。

“晒上海”所坚持的整体价值诚然是由其实践思维而推动的,在此笔者没有否定理论思维的价值,而是认为理论思维的意义在于讲道理,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类似逻辑的知识,而实践思维是一种筹划实践的思维,是实践智慧非逻辑地统合各个实践要素,使他们共同促成实践成功的思维,事实上这二种思维只有划界而论,才能使理论和实践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否则会造成理论的歪曲和实践的走样[5]。可以认为以实践思想造就设计的整体价值在上海是由先天优势的。

从“晒上海”设计活动的参与者的“成份”来看也具有整体价值,其中有长期从事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也有长期从事建筑、平面、摄影方面的设计师,有本土成长的设计师,也有“海归”设计师,他们在设计活动中互相兼容、互相补充,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二)构建设计的商业价值

“晒上海”是一个青年设计师可以共享的品牌,只要认可其品牌原则及品牌愿景,有成熟的产品,均可以以此为品牌,在其销售平台上销售,同时也会对原创设计根据市场消费需求作一些延展设计。上文提到的扇子就有三个价位的产品,最高档的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为限量定制产品,中档采用檀香木制成,一般的采用轻质木材制成,且有木本色与黑色两种,前者女性消费者喜欢,后者男性消费者更加喜欢。

正因为这样的商业模式的建立,使得“晒上海”由一个在行业中的“小众品牌”逐步走向大众认知、消费的原创品牌,上海、北京、新加坡均有其专卖店。

(三)设计教育的价值

长期以来,在设计为谁服务的问题上,中国设计师被教育成设计或以消费者为本,或以市场为本,或以设计师个人为本,但事实上这几条发展路线都受到了障碍。以侯正光的观点来看,设计要为大众、为小众、为自己,体现着新一代中国设计师在全球视野下对自身设计实践的思考,而由这种思考下产生的设计作品对消费者而言无异是一种良好的“教材”。

纵观世界各国,对国民的设计教育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由各种民办非盈利组织举办的设计竞赛实质上是对国民的设计教育活动,而竞赛优秀设计(Good Design)奖的产品将以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售,这正体现了对设计的“重视”和“偏爱”。反观中国,尽管也有不少概念设计的活动,但大多缺少成熟的价值观,而像“晒上海”所确立的理念却是可触摸的实在,他们所倡导的“勿谈创造,只求发现”的理念对时下言必称创新的当下是一种反思与回归。正如侯正光所言,“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设计,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设计。”而正是这些小设计却能促成消费者对设计乃至对生活文化的一种思考。

综上所说,“晒上海”概念设计展以上海文化为立足点,通过设计实践探讨上海事物不断更替、发展的路径,不仅展示了当代国际发展的全新语境,而且有助于探索设计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晒上海”为我们了解上海、了解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田君.问道设计知多少――访家具设计师侯正光[J].装饰,2014(1):62.

[2]周静,胡文杰.“晒上海5”――虚构[J].缤纷, 2013(10):3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651.

[4]田君.问道设计知多少――访家具设计师侯正光[J].装饰,2014(1):65.

[5]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