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当前教育的现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育应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当前在探索课堂教学与改革,特别是探讨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形式下,加强电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用一系列新颖、生动、变化、直观的电教手段,让学生观察、讨论、计算,引发思维,定会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还能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某些学科如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而具体。采用必要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逐步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德育教师的青睐。在课程改革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内容中还应加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所以,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德育课上始终演绎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以情境激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发相应道德情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操作。它使小学各科的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强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辅原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3.适度原则

适度指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4.互容性原则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地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5.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在各种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落实课堂素质教育要求和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