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咳哮喘辨治举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咳哮喘辨治举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长康 614000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

某女,2.5岁。10月龄时罹患“百日咳”,渐成哮喘,曾多次并发心衰,先后10余次住院抢救,数度病危。因病证频发而重,故长期接受西医抗炎、输氧、止喘、镇咳治疗。因喘咳2次复发,逾旬而未得到有效控制,乃邀请中医会诊。

刻诊:喘咳甚剧,面青唇紫,气急疾鸣,倚息不能常卧,舌苔白厚,指纹浮滞。辨证为风寒束闭,痰气交阻。治则宣肺散邪,下气平喘,消痰宁嗽。方予全沸草散加减:全沸草(旋复花)9g,荆芥6g,前胡9g,白芍10g,法半夏9g,甘草5g,杏仁9g,苏子12g,白芥子9g,葶苈子6g,茯苓10g,桔梗9g,陈皮9g。服1剂,喘咳大减,再剂,诸症若失,继以中西医调治数日出院。

历十余年邂逅患儿家长,方知当初见此方疗效显著,遂妥为珍存至今,期间每遇喘咳复发,照方服用,即可控制,后逐渐停用西医药治疗。至11岁以后,喘咳宿疾便不再发作,体质增强,现在大学读书。家长并告之:亲邻间曾有几位老人及小儿,亦因咳喘而索此方服之,亦皆获愈。

学 生 咳喘哮辨治,医家立论浩繁,令后世学者常有不得其要之惑。

老 师 先说咳嗽,虽病因有风、寒、湿、热、疾、食、火、郁之异,病名有“五脏咳”、“十咳”、“顿咳”等之别,然欲执简驭繁,谨宗景岳“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之论便是。

学 生 即是将咳嗽概括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老 师 是。咳嗽虽有内、外之分,但以外感者居多。小儿脏腑娇嫩,且不能自适寒温,故尤其容易感冒风寒而引起咳嗽。

学 生 外感咳嗽之因,六淫以何为首呢?

老 师 经云:形寒饮冷伤肺。无论四时,外感咳嗽多因寒邪袭表,肺气闭郁,故辛温散邪为常法。余宗陈修园治疗咳嗽“轻者六安煎,重者全沸草散”之训,尤恒喜全沸草散加减,数十年临证屡获卓效。

学 生 请教老师全沸草散的组成和功效。

老 师 我所习用之全沸草散,由《南阳活人书》、《局方》同名方,以及《三因》旋复花汤三方综合取舍而成,以旋复花、前胡、荆芥、白芍、法半夏、甘草等为基本方(自拟方名“宁嗽汤”),功能辛温宣散,降气宁嗽,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束肺,肺气失宣之咳嗽证。若随病机、兼症的不同加减复方,则方剂的性能、功效得以变通,而可用于诸般咳嗽。即如喘哮之证,亦可施之。(如例案所示)

学 生 临证怎样运用本方呢?

老 师 全沸草(旋复花)下气降逆、消痰化饮,芍药、甘草缓急平嗽,为方中君臣。

但凡兼具寒热往来,可合小柴胡汤;痰多黏稠者,合贝母瓜萎散;喘痰哮者,加苏子、亭苈子;久咳迁延者,合止嗽散;痰饮眩晕,合苓桂术甘汤;肺虚脾弱者,合玉屏风散或六君子等,举一反三而可游刃于外感及杂病咳嗽,幸勿以方药平淡而忽之。

学 生 治咳勿忘“辛散”,适用于多数咳嗽证吗?

老 师 外感咳嗽初必辛散,自不待言,即或久咳不愈者,遣方用药,亦常须佐以辛散之品,乃得事半功倍之效。盖因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不乏由风寒外邪所引动,故有“温润和平”之誉,咳嗽能用的止嗽散,亦寓辛散之意于其中。

学 生 如此说来,“辛散”是咳嗽治疗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之一。

老 师 “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程仲龄此说,当可启迪于人。

学 生 咳嗽的调护,主要应注意些什么呢?

老 师 慎避风寒,宜忌生冷,当为医嘱之必要。《内经》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咳之,则为肺咳。”推论临证所见,有些虽经输液等治疗仍久咳不愈者,似亦犯“饮冷伤肺”之诫。

学 生 哮证辨治要点又当如何呢?

老 师 哮证属“喘促”范畴,多缘于痰作祟。

学 生 方书谓其病机一般为痰气交阻,肺失宣畅,然否?

老 师 痰饮内伏,外邪、饮食、情志等卒然诱发为其病因特点;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致气息喘促、疾鸣如吼,则为病机及症候特征。

学 生 治疗应从涤痰、理气入手吗?

老 师 “发表、下气、润燥、开痰”(喻嘉言)为治哮大法。但应指出的是,因外感寒邪而作较为常见,故治疗不应偏于涤痰下气,而忽视宣肺散邪。

古今医贤论哮,义理甚详。言病情,有新久、寒热、虚实之分;析病机,则分初感风寒(热)、失于疏散,或素体痰蕴、诸邪引动,以及肺虚脾弱、禀薄肾亏等等。治则及方药,各具所长,总以哮作时散邪以治标,哮缓时扶正以固本为原则。

学 生 哮证方药运用,能否举例赐教?

老 师 《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可为良方之选。

学 生 何以见得呢?

老 师 哮证之方,固然非只一二,然该方辛散开结,豁痰降气,体现了“宣肺蠲痰”的治疗原则,针对哮证因寒邪引动伏饮而作者,尤为合拍。原文谓治“……喉中水鸡声”者,乃哮证特征性证候的形象描述,为痰气交阻,气道不利使然。

学 生 临证有哪些运用变化呢?

老 师 常法如伴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桔梗,清解利咽;气逆喘急,加苏子、葶苈子、地龙,泻肺降气;痰热壅盛,加天竺黄、莱菔子、苦竹沥,涤痰肃肺;里热内炽,加知母、黄芩、石膏,泄热降火。

学 生 咳、哮、喘皆关乎肺气拂逆不降之故,其中尤以喘逆为难治。

老 师 咳哮喘三者证异而源同,故治法及方药通常相互而用。其中喘促(包括喘证和哮证)之难治,为历代医家之共识,乃有“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张景岳)之叹!

学 生 喘证辨治,应掌握什么要点呢?

老 师 喘证因果之论,浩瀚庞杂,然总涉肺脾肾三脏,不外在肺多实证,在肾(脾)为虚候,而纯虚纯实者,则又寡见。其病机之要,窃以为在于把握上盛下虚之候,则可避繁就简,裨助临证于万一。

学 生 如何理解“上盛下虚”的临证意义呢?

老 师 “上下”之谓,非仅局限于病位而言,但凡邪实之证,如痰热壅肺,上气喘急等,视为“上盛”;肺脾肾功能失司之候,如神疲气怯,息短劳甚,当属“下虚”,尤其如肾不纳气之“但得引长一息为快”者(景岳语)。

学 生 请老师介绍一些喘证方治经验。

老 师 苏子降气汤降气化痰,温肾平喘,功较恰切“其标在肺,其本在肾”(陈修园)的上盛下虚病机,体现了喘证辨治法则。该方“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汪昂),是恪守宣肃肺气之旨。惟临证之际,遇风寒客邪,肺郁气逆,可加麻黄、细辛宣肺散寒;凡痰饮阻遏,壅肺息促,配加瓜萎仁、川贝母、莱菔子、苦竹沥等涤痰利肺;若肺肾(脾)不足,摄纳无权,则宜宗“一方无桂、有沉香”(汪昂)之说,并增黄芪、人参、茯苓、白果益气敛肺,或加蛤蚧、紫河车、山萸肉、五味子等补肾纳气。

学 生 老师的经验授教,令后学备受启迪。

老 师 咳哮喘病因、病机及证候异中有同,方药兼用,故一并讨论之。但三者病机常变,兼症复杂。余管窥之见仅示一隅,乃临证日久之点滴心得,非欲以偏概全。咳哮喘之辨治,亦非上例方、药所能尽赅,故研习者须集思广益。 尤其“最重而难医”(陈修园)之喘促证,孰本孰标,治当分缓急,衷中参西,方能无虞。